博物馆|从“朕想静静”到“会唱歌”的古画,博物馆文创如何“活”起来?( 二 )


另一方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还要瞄准“流行”标准 。有报道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7月下旬推出了一套以三星堆面具文物为原型的文创盲盒玩具,共有6款形象,设计灵感来自不同的文物原件 。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博物馆文创开发投入到了这股盲盒潮流中,包括敦煌研究院的“天龙八部”盲盒、河南博物院“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西安博物院的唐妞创意摆件盲盒等 。以时下流行的盲盒作为切入点,许多博物馆希望借此打开市场、打造文创IP 。
进一步分析,“活”起来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至少需要具备两个因素 。其一,文创产品足以代表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文化价值取向,体现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肖茹丹也说,文创产品不能违背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而是要用更通俗、更现代的表达去传递其本来的历史文化价值 。
其二,博物馆文创与其说是在推广艺术品和服务,不如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状态 。文化创意若想真正走进人群,不能只满足于将古画图案简单复制到围巾、拼图、马克杯上,而是需要将文化资源与生活中的现实需求相结合 。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谈及博物馆文创时就曾表示,一定要详细观察人们现实的生活,包括一些年轻人今天的文化需求,把文化资源和人们的现实需求对接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产出好的文化创意产品 。
郑奕认为,“维护文化资源本来样貌”与“迎合大众需求”之间并不矛盾,之所以会有关于二者平衡性的忧虑,是因为一些机构对自己的硬核心资源并不清楚,以至于盲目跟风开发,反而丢失了核心价值,观众也不会真正买单 。
博物馆文创当如何保持活力?
曾几何时,博物馆商店里千篇一律的纪念品让来往参观的游客不愿为其驻足多时,文创产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窘境 。当下的博物馆文创也应当引以为戒,避免重蹈当年的覆辙 。
譬如,不少博物馆、旅游景区的文创造型雪糕一度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新“神器”,但一味模仿、缺乏创新、味道欠佳等问题随之而来 。有分析指出,文创产品的开发容易步入低水平开发、粗放型发展、千篇一律模仿的“怪圈” 。
文化产品缺乏质量,有损各馆门面;有些产品更是粗制滥造,脱离生活且缺乏实用性;产品与服务种类单一、不成系列,难以形成规模和效应;商品零散,缺乏主题串联,销路自然成问题……“火热”的文创产品若想口碑长红,仍需一番“冷思考” 。
“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发,总体处于起步阶段 。”郑奕认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加大对观众与文化产品、服务本身的研究,馆方还要从“在馆内”“在馆外”两个维度出发,区分不同阶段分别供给哪些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服务 。
同时,要弥补开发与经营人才的缺乏,即那些既了解博物馆工作,又懂开发与经营的人才 。“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相关领域专门的团队或部门设置 。更重要的是,没有合作渠道 。”郑奕对中新网采访人员说 。
在肖茹丹看来,无论是结合当下火热的文创内容、还是为博物馆设计服务型工具,“搬到线上”将是博物馆文创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能够让文物、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让人们更加关注历史文化 。
她同时指出,博物馆文创还需要在数字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 。如何通过数字化方式让文物古迹保留下来、流传更远,让更多人记住这些文物,了解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这是业内人士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博物馆文创发展的一个方向 。
仅靠博物馆一家之力难以实现上述目标,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尤为重要 。官方此前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传承、传播和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