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李煜的四阙词,道尽了这位南唐后主的人生悲喜( 五 )

悲喜|李煜的四阙词,道尽了这位南唐后主的人生悲喜
文章插图
别看李煜的词作中充满了悔恨之意,但让他再重来一回,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前边说过,李煜的词作有前后期之分。前期风格绮丽柔靡,亦偶有波澜壮阔之气象,后期则因亡国之痛而感悟到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道出了亡国破家的凄凉和哀婉。为啥李煜后期的词作几乎都是绝品佳作?因为人生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他的触动实在是太大了。李煜生于深宫之内,养于妇人之手,从小就备受爱宠,走到哪里都是焦点,这也养成了他尚奢侈、好声色的习惯:“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幂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又于花间设彩画小木亭子,才容二座。煜与爱姬周氏对酌于其中。如是数处。”(《五国故事·卷上》宋·佚名)就像他在这阙《破阵子》的上半阕所描写的那样,那个曾经繁华壮丽的故国就像李煜的前半生一样——不但众星捧月,锦衣玉食,还远离风波,远离干戈,是多么的美好和让人留恋啊!然而下半阙却画风骤变——这里要简单解释一下,“沈腰”指的是南梁开国功臣沈约,《南史》为其作传时曾载有“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言,故而后人用“沈约瘦腰”来形容人日渐消瘦;“潘鬓”指的是就是大名鼎鼎的潘安,这位潘美男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于是后人便以此指代中年鬓发初白。悲喜|李煜的四阙词,道尽了这位南唐后主的人生悲喜
文章插图
国人向来有同情失败者的习惯,如果失败者再是个才子佳人啥的,就更不得了了年纪不到40岁的李煜在经历了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以后,让这个本就多愁善感的中年文青已经是沈腰潘鬓缠身,再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哀怨。不过正所谓“悲愤出诗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煜的诗词作品在艺术成就上也更上一层楼,这是李煜的大不幸,却是中国诗词艺术的大幸。清人沈雄曾引用一部已经失佚的《乐府纪闻》中的记载,道出了同样的意思:“后主归宋后,与故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冼面。’每怀故国,词调愈工。”(《古今词话·卷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写爽了,小命也写没了。哪怕对中国古典诗词再陌生的国人,恐怕对李煜最具代表性的那阙《虞美人》也不会陌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大概是李煜的绝笔,但更像是他为自己的人生谱下的一曲挽歌。悲喜|李煜的四阙词,道尽了这位南唐后主的人生悲喜
文章插图
李煜整日做凄楚状、追悔样,其实就是在自寻死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李煜被押解到宋都汴梁,随即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拜为千牛卫将军。同年赵匡胤暴卒,赵炅登基后改封李煜为陇西公。此时李煜的心情,与其说是悔恨和哀痛,更不如说是恐惧。从皇帝的角度,赵大和赵二都是称职的。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这两个家伙都不是什么好鸟。北宋的统一之战,先后灭掉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和北汉,后来在大势所逼下吴越纳土归顺,即一共吞并了六国——这也意味着共有六位亡国之君落到了宋人的手中,他们是高继冲、孟昶、刘鋹、李煜、刘继元和钱俶。这六个倒霉蛋中,因为南平太过弱小,所以高继冲能混了一任节度使实职,但也31岁即亡,死因不详。不过在他死后,因镇守彭门(今江苏徐州)期间素有贤名,当地百姓恳请留葬当地,赵大也是坚决不同意,最终高继冲到底被埋到了何处都成了个谜。刘鋹、刘继元就是俩混球,在国期间就丧尽人心,被俘以后又在汴梁乐不思蜀,快活得不亦乐乎,这才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