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溪博物馆曰记怎么写( 六 )


有名的“陈家紫”,见于蔡谱中所云“小陈紫”,平泉郡七县有产,许多乡村家植一二,相当普遍 。《闽产录异》述及:“泉州之宋家香,蒂实皆香,为上 。”
名荔有奇木 。陈鼎的《荔支谱》多介奇特异荔,泉州的亦有名树 。
如“保和枝产泉郡北陈岩山莲花峰,共十本,实大色黄,甘美异常,啖之,可消胸隔烦闷、调逆气,导荣卫 。其核烧灰,酒下可己痢止腹痛 。
后为海寇砍伐,殆尽 。”又如“太极图产泉郡壶公山,山形方锐如圭,上有盘陀石,法流泉濯缨沼,沼畔太极图产焉 。
形圆而扁平,半红半绿,如太极图状,味甘性温,多啖不热,旧止三株;今已无矣 。”于生泉州紫帽山下的“长生枣”,皮色黑紫,肉如黄金,味甘香,每株只结八十一枚 。
不知还有旧迹否? 泉州荔枝正的扩种,希望精心培育良种,恢复奇木名树的栽植,为历史名城“复其旧观”,增添风采 。当然古老的品种难以寻觅,不过,以科学育苗,总能移植、引种和新育若干异荔,亦可补“千篇一律”的缺陷吧 。
因为,荔枝除了上市供应外,还有赏荔,啖荔,品荔和咏荔之长 。随着旅游事业发展,这种“七月荔枝任君赏”的盛况,将要再现 。
所以,提倡新栽培名荔和异荔,是一项值得关切的工作 。话说泉州《荔枝谱》与《茶录》 《荔枝谱》与《茶录》是蔡襄撰写的两部学术专著 。
它以泉州乃至整个福建在荔枝和茶叶的生产、制作和食用方面的丰富实践为背景,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概括 。直到今天,它还是研究荔枝和茶叶方面必不可少的资料 。
泉州在北宋年间,是我国荔枝的主要产地之一,晋江、南安最多,其他各县也有种植,而且品种繁多,分五月熟、六月熟、七月熟三大类 。五月熟者肉薄味酸、质量较差;六月熟者有早戏、桂林、金钟、白蜜、状元红等,肉厚味甘、俱属佳品;七月熟者为山荔枝,品类亦有数十种 。
蔡襄在《荔枝谱》中,分为七篇三十二品,比较详细地记述了福建等地荔枝的本源、品种、佳品、栽培护理以及果脯制法等,亦着重介绍了泉州的“蓝家红”和“清石白”等两大佳品的产地、特性,用途以及主要栽培者,是研究泉州荔枝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南宋的王十朋就任泉州太守,在吃了火山荔枝后写诗赞道: 前年夔州食荔枝,同僚共赋新红诗; 妃子名园世所贵,不似诗史堂前奇 。
春冬分符来南土,半月身行荔枝圃; 三州嘉木消眼见,更阅君谟向来谱 。至于茶叶生产,泉州在北宋时也是很有名的,特别是泉州的清源、南安的英山、安溪的清水、留山等,所产最为著名 。
据《泉南杂志》称:“吾闽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邱、龙井、阳羡角胜,而所产不多” 。关于茶叶的专著,以唐代陆羽的《茶经》为最早,其次为北宋丁谓的《茶图》,但陆羽的《茶经》不载闽产,丁谓《茶图》不但论采造,又及烹试 。
蔡襄是抱着弥补上述这两部著作之不足,才决定撰写《茶录》一书的 。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兼论烹茶之法 。
从《茶录》的论述看来,我们泉州人在吃茶方面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比较讲究的 。香津味鲜话“鱼丸” 鱼丸是闽南、福州、广州一带经常烹制的传统食品 。
因为它味道鲜美,多吃不腻,可作点心配料,又可作汤,是沿海人们不可少的海味佳肴 。晋江县深沪镇的鱼丸,制作最佳 。
坚韧雪白,不易变质,入口柔润清脆 。因为这里所制的鱼丸不但技术较讲究,取料也较纯真 。
都是用鳗鱼、嘉腊鱼、敏鱼等上等鱼类 。大的鱼丸还专用寺香、碎瘦肉作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