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杨绛: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苦难|杨绛: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文章插图
作者:洞见·心然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坷,只有过不去的人。
杨绛先生曾说: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越细,香得愈浓烈。”
前半生,杨绛历经战乱饥荒的动荡岁月,尝尽了生活的苦;后半生,终于苦尽甘来,却又面临生离死别的绝望。
但她却用独有的乐观豁达把苦难磨碎,冲调成一杯醇香浓郁的咖啡,笑着抚平岁月的伤痕。
她百年风雨沉浮的经历告诉我们:人这一生,会吃很多苦,受很多伤,经历无数的跌宕起伏。
但真正的智者,从不逃避苦难,而是敢于迎难而上,在生命的历练中,活出淡定与从容。
01

  •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一段最艰难的日子。
老话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不过一二。
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段黯淡无光的日子,或是无人问津的低谷期。
然而,杨绛的苦难时光却分外漫长,她出生于新旧社会变革初期,历史的剧变让她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尤其是上海沦陷的“孤岛”时期,十里洋场的上海被日军占领,杨绛与家人挤在法租界避难,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杨绛先前就职的学校被迫停办,刚回上海的钱钟书找不到工作,柴米油盐成了头等大事。
【 苦难|杨绛: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不得已,杨绛当起了家庭教师贴补家用,可依然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为了三斗白米,杨绛又在一所离家非常远的小学代课,每天辗转近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她常常困得在公交车上直打盹。
其实那时,杨绛不是没有别的出路,日本人多次邀请她和钱钟书出任职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牛津大学也曾向他们抛来橄榄枝。
但杨绛不愿为虚名所累,更不愿仰人鼻息过日子。
生活清苦粗粝,但闲暇之余,杨绛却苦中作乐,把沦陷区的水深火热、苦难悲伤写进剧本,同时也把希望、勇气和力量融入剧情。
1943年春,杨绛以一个孤女来上海投亲,尝遍人情冷暖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戏剧《称心如意》。
剧中令人捧腹的幽默,使人心酸的遭遇,还有“称心如意”的结局,让很多观众哭着看戏,笑着走出剧院。
有人问杨绛,生活在沦陷区的上海,何以让泪和笑、悲和喜只隔了一张纸。
杨绛笑称,“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能看到云开日出。”
的确,人生在世,没有谁能一帆风顺,也没有谁能一直平步青云。
但一片乌云挡不住所有阳光,一次跌倒泥泞不了整个人生。
不论现实多么残酷,人生总有希望在转角。
苦难|杨绛: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文章插图
02
  •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自己撑过去。
人民网曾评论说,“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
那是一个万里长梦,梦里写尽了杨绛对丈夫和女儿的无尽思念,还有一程又一程相送的不舍眷恋。
或许人只有难过到极致,才会把满腔的苦痛变成一场大梦。
1994年,钱钟书被查出膀胱癌、右肾萎缩坏死,手术后身体每况愈下。
没过多久病情又加剧,只能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雪上加霜的是,女儿钱瑗因肺癌晚期药石无医,仅仅一年多就撒手人寰。
接踵而至的噩耗,差点把杨绛击垮。
她手撑在树上,头枕在手上,胸口似撕裂般疼痛,只听得噼嗒一声,心摔成血肉模糊的沫沫。
世间最残酷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