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台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鹧鸪戏的传承之路

在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有这样一个村子,这里世代传唱着一个古老的戏种——鹧鸪戏。在这个870户人口的小村子里,逢年过节,总要演上几场鹧鸪戏。婉转优美的唱腔在全村男女老少间扣扣相传,鹧鸪戏不仅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稀有剧种,也是全国惟一一个由村子,完整保护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
小鸟衔来婉转腔
这个村子是上河村,如今临淄区朱台镇的上河东村、上河西村。
鹧鸪戏到现在有240多年的历史。
据传清乾隆年间,青岛崂山云海庵的一个尼姑,从鹧鸪鸟的鸣叫中悟出了一种声腔,编成曲调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逐渐演变成为鹧鸪调。
为了将这个曲调传承下来,尼姑远走他乡,来到现在的上河村住了下来,每天在槐荫树下传授此戏。村民听了以后觉得非常美妙,都学鹧鸪调,这就是鹧鸪戏的开端。
鹧鸪戏的服装、化妆、表演形式上同京剧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唱腔和伴奏乐器。鹧鸪戏唱腔分为17个曲牌,独成体系,主要有匀板、慢板、老生匀板、老旦调等。主要乐器有鹧鸪胡、二胡、三弦、月琴。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几乎每一句都有打击乐。
朱台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鹧鸪戏的传承之路
文章插图

鹧鸪戏的唱腔特点是拖音,每一句唱腔的中间都带有拖腔,拖腔有悲调也有喜调,如同鹧鸪鸣叫、婉转悠扬,清脆嘹亮。
鹧鸪戏的念白既有临淄方言的特点,腔调全部押韵,大气、规整,带着独特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在当地,只要听到鹧鸪戏开唱,大人孩子就往戏场赶,一个媳妇为此还闹出“冬瓜换孩子”的笑话。尽管是个传说,也说明十里八乡人对鹧鸪戏的喜爱。
朱台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鹧鸪戏的传承之路
文章插图

鹧鸪戏在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奇迹,也是这一种荣耀。虽然这个古老戏种已流传了两百多年,但流传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艰难和脆弱旅程。
婉转腔走过悲喜传承路
鹧鸪戏的传承地区仅仅局限在古高阳镇地区,很多人都是跟着父辈学习。由于鹧鸪戏的传承都是口口相传,戏谱多保存在老艺人的脑海中。
【 朱台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鹧鸪戏的传承之路】这位是鹧鸪戏最老的艺人——(孙祖敬)他在村里的支持下正在整理保存曲目。
已经80岁高龄的他,是目前知道最多曲目的老艺人,他也成为鹧鸪戏曲目的老行家。
为了唱戏,村民自发的凑钱凑物,出工出力。老百姓为了一出戏,可以搭上自己的人力物力不计报酬。这种自发的情节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伴随着鹧鸪调的铿锵,形成独有的文化性格。"文革"期间,鹧鸪戏受到样板戏的冲击,老艺人难舍情缘,最后用鹧鸪戏的曲调来唱毛主席诗词,鹧鸪戏在特殊年代依旧唱响在这个小村庄。
朱台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鹧鸪戏的传承之路
文章插图

近几年,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世,一些老剧种正在逐步消失,村民都希望尽快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来保住鹧鸪戏,毕竟,这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文化。
为了推动鹧鸪戏的发展,2006年,鹧鸪戏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可喜的是,这一古老濒危剧种最近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齐鲁大地文化事业的重大事项,鹧鸪戏由一种民间小戏发展成为有独特曲牌、音乐的大戏,在全国戏种中独树一帜。
传承中,鹧鸪戏独秀梨园
在鹧鸪戏的排演现场,多了孩子的身影,每当周末暑假,村里的文化大院内都有很多儿童,他们是来学习鹧鸪戏的,在网络游戏和电视充斥的文化环境,这样的选择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