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小篆怎么写( 二 )


他们之间曾结成同盟,世代相互通婚 。由此,我国人民常自称为“炎黄子孙” 。
“炎黄得姓”的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 。大意是:从前,少典族的男子和有虫乔氏的女子结婚,生下炎帝和黄帝 。
炎帝在姜水边生长,故姓姜;黄帝在姬水边生长,故姓姬 。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因居轩辕之丘,故又称轩辕氏(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
据《国语·亚语》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
黄帝的二十五个子嗣中,有一子叫昌意,为黄帝与妻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嫘祖原居现今四川盐亭)所生,居于若水(今雅砻江) 。
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高阳氏(即颛顼)、安氏……安氏为昌意次子,及长,移居到了遥远的西北方——祁连山北昭武一带(今甘肃临泽县境内) 。至此,我“安”姓始祖可上溯到黄帝(轩辕氏)之孙——安氏 。
第三节华夏汉族中“安”姓源流考综合各种记载姓氏的史籍资料,华夏汉族中的“安”姓主要来源有两条较为确切和肯定:一是东汉时安息国太子——以国为氏,姓安名清,字世高——来华夏传教,从此定居中国,子孙繁衍 。二是“昭武九姓”之安国移民 。
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安”这个源自黄帝轩辕氏的子孙,如同一个“远嫁”的女儿,最后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中来 。这话就得从黄帝之孙安氏移居到西北方说起 。
安氏到了西北方后,屡受北方匈奴侵扰,因不堪其扰,遂西涉柴达木、塔里木盆地,跨越葱岭(古时对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的总称),到现在的阿富汗、伊朗高原一带 。斗转星移,丁口渐旺,力强势盛之时乃建国 。
即后世史书所称“安息国” 。安息国是一个自行为政的独立国家,长时间没有与中原发生联系,其子孙以国为氏 。
汉代时的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有一万一千六百余里,北面是康居国,东面是乌戈山离国,西面是条支国 。地域数千里,汉书上称它是西域大国 。
直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派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张骞到安息国大约在公元前120年左右) 。安息国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一心想当高僧,于是他把王位让给他叔叔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娶妻生子 。
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我国也才开始有了一个以“安”为姓的姓氏 。到了唐代安姓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广播于华夏大地 。
可是到了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天宝14年,即公元755年),安氏人口锐减,究其原因,是因出了个冒姓的叛将安禄山,安氏子孙耻与他同姓,遂纷纷改姓 。如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安重璋,河西人,因有战功,唐玄宗李隆基为他赐名“抱玉”,后他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被唐玄宗赐为李姓 。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容难一一而述 。这是华夏汉族“安”姓的一个主要源流,始姓祖即为安清(字世高) 。
关于第二条“昭武九姓”安国移民中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从“昭武”二字说起 。“昭武”最初是秦汉之际河西祁连山一带的一个地名,又称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境内) 。
当时,一个史称“月氏”(又称月支)的古代民族在此以游牧业为生 。大约在西汉前期,由于不断受匈奴攻击,该民族的大部分人往西迁徙到新疆伊犁河流域,走得更远的到了中亚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亚那地区(今属乌兹别克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