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村|600余年薪火不断,曲阜大庄社区琉璃瓦技艺在变革中传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褚思雨 易雪 通讯员 陈曙光 孔德旺 张磊
瓦片、宝顶、大吻、屋脊走兽、沟头滴水……阳光下,覆盖在古建屋顶的黄绿色琉璃瓦件奇光异彩,光彩夺目。作为明朝专供孔府孔庙修缮的圣府窑厂,曲阜大庄琉璃瓦厂历经600余年薪火不断。
为让琉璃烧制技艺与文化内涵得以传承,社区在原琉璃瓦厂小规模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技术革新、实行产业化经营,目前已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昔日官家建筑材料琉璃瓦,正从窑火和泥土中转身,通过“非遗+设计”的模式飞入百姓家。
大庄村|600余年薪火不断,曲阜大庄社区琉璃瓦技艺在变革中传承
文章插图
600多年传统技艺
中国“琉璃三雄”之一
鲁城街道大庄社区位于曲阜城西,在宋代时期是“仙源县”(宋代曲阜县称)城西一较大村庄,因此称为“大庄”。村域面积0.24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500余人,这样一座不惹眼的小村庄,其“色彩”却关乎着全国各地古建屋顶“色彩”。
形似半面竹子的黄色琉璃筒瓦整齐地码放在曲阜大庄琉璃瓦厂院内,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金色,每一块瓦的背面都刻有阴文标记“大庄”和“御圣公”。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大庄琉璃瓦厂,其前身是由明武宗为朱氏窑户特赐的“裕盛公窑场”演变而来。在历史上,无论是供奉孔子塑像的孔庙大成殿、还是孔子嫡系后裔生活的孔府,每一次修缮所需的琉璃瓦均出自这里。
大庄村|600余年薪火不断,曲阜大庄社区琉璃瓦技艺在变革中传承
文章插图
走进琉璃瓦厂的手工捏作车间,73岁的古建琉璃泥塑工刘洪江坐在一方小凳子上,用笔刀描摹着轮廓,经过粘土塑型后的“垂兽”栩栩如生。
刘洪江是土生土长的大庄村人,自20岁进入大庄琉璃瓦厂工作,至今已有50余年。他对琉璃烧制历史颇有硏究,说起琉璃就好像在说家谱:“大庄村烧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阙立志》记载,明朝太祖朱元璋尊崇孔子,为扩建孔庙孔府,颁旨令山西洪洞县御用窑工朱氏长支迁至曲阜泗河西岸建窑。明弘治年间,孝宗朱祐摚又令朱氏窑工迁至曲阜西关,后迁大庄村,为孔庙扩建研制琉璃瓦。明武宗正德七年,赐名‘裕盛公’窑厂,专供孔府孔庙修缮的圣府窑厂,是我国古代三大御封窑厂之一。”
大庄村|600余年薪火不断,曲阜大庄社区琉璃瓦技艺在变革中传承
文章插图
大庄村因琉璃光环,在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机遇之下,形成了琉璃烧造产业链,也一直是村里集体经济的主体。时至今日,刘洪江还常常向年轻人描述大庄村缔造的盛景:“新中国成立后,裕盛公窑厂遂改为曲阜大庄琉璃瓦厂,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在瓦厂工作,靠此手艺养家。从那时起,大庄与北京的门头沟、山西的河津并称为中国‘琉璃三雄’。”
曲折命运
琉璃文化传承曾濒临险境
上世纪60年代,大庄村世代传承的琉璃烧制技艺遇到了生死攸关的困境。琉璃瓦生产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琉璃瓦技艺的恢复,才成为可能。“从小就在琉璃瓦厂长大的,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断送。”怀着这样的紧迫感,鲁城街道大庄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树宝从老一辈人的手中接过瓦厂,主抓一方。
大庄村|600余年薪火不断,曲阜大庄社区琉璃瓦技艺在变革中传承
文章插图
2011年,琉璃瓦厂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改制,正式成立曲阜市琉璃瓦厂有限公司。改革后,企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换天然气隧道窑,不仅实现了烧制环节中的脱硫脱硝,更一改过去漫天灰尘的生产环境。
就在很多人对企业执意花几十万元更换烧制设备的行为表示不解时,王树宝在转企之初的一句“如果解决不了传统烧制工艺中的环保问题,企业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竟然很快应验了,环保红线越绘越实,很多烧造作坊以它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