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梁殿|江夏白云洞曾出土唐代石佛,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题刻洞名( 二 )


相传昔日黄鹤飞离黄鹤楼后,曾在此栖息,并留下“白云黄鹤”之说,故名白云洞。
《江夏县志》记载:白云洞又名石洞,唐贞观年间,骆禅大师云游至八分山慈云寺,在八分山下“白云洞”建成一石窟寺,立有佛像一尊,当时此地成为武汉地区佛教活动中心。
采访人员在洞口西壁看到“白云洞四通八达,无梁殿万古千秋”两行楷书石刻,白色颜料填色。东壁刻有“两间磅礴,一个崆峒”两行楷书大字,右上方落款“大清光绪三年春”,左侧竖向刻“洞前居士王菊人刊”。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处石刻均由光绪年间隐居在洞内的居士王菊人所题。
前洞内右侧有两支洞,《江夏县志》称为凉洞和暖洞,现已更名为“勇夫洞”和“懦夫洞”,“勇夫洞”深不可见,“懦夫洞”极浅。
无梁殿|江夏白云洞曾出土唐代石佛,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题刻洞名
文章插图

熊廷弼题刻的“无梁殿”,唐代石佛立于无梁殿中。 采访人员万建辉 摄
前洞后部是无梁殿,殿室借天然溶洞稍加斧凿而成,呈穹窿顶,因没有梁柱得名。殿室高5米,殿中立有一尊唐代石像。
石佛造像立于无梁殿中部,带底座高约3.6米,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佛像双足踏于莲花座上,呈站立状,右臂自然下垂,左臂放于腹前。据资料介绍,该尊佛造像应该是接引佛,盛行于唐代初期和武则天时期。
刘治云告诉采访人员,该尊佛造像为1982年修建白云洞内道路工程时发现出土,后经保护立于出土原址。出土时,无佛头、底座,怀疑被盗走。现佛头和莲花座为后人修补。修复时为保护佛身稳定性,两侧用钢筋水泥加固。
无梁殿|江夏白云洞曾出土唐代石佛,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题刻洞名
文章插图

白云洞后洞,景观独特。采访人员万建辉 摄
后洞为白云洞出口处,有两个出口,一为北口,一为东口。出北口,豁然开朗,青山叠翠。出东口,向上攀登可达八分山顶。“水流云在”石刻,在洞东壁,无落款,以白底红边涂色。
中洞是一长形天然通道,长约40米,宽约5米。穿过中洞,即到天井。在天井西壁,刻有“雷闪洞开”四字,是晚清湘军儒将罗泽南在进攻武昌城时在此屯兵,惊叹大自然之巧夺天工,欣然所题。
刘治云介绍,罗泽南少年开始研读理学,后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转战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因战功卓著,历迁任知县、同知、道员(加按察使衔)。咸丰六年(1856年),在进攻武昌之战中,罗泽南中弹伤重而死。
湖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育荣表示,白云洞石窟历史沿革悠久,是武汉地区仅有的石窟寺文物类型,对研究地区佛教历史有重要意义。
【 无梁殿|江夏白云洞曾出土唐代石佛,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题刻洞名】【编辑: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