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感染|“30”后梁明诚:中西交融,承前启后

艺术感染|“30”后梁明诚:中西交融,承前启后
文章图片

新时代驿站·会展东的雕塑作品 , 来自雕塑家梁明诚
夜幕低垂 , 新时代驿站·会展东灯光“啪”一下亮起 , 显出与白日完全不同的柔美来:建筑的光带如同缓缓流动的江水 , 屋面坡道上的数千盏芦苇灯点缀夜空 。 旁边梁明诚的《钢琴》《小提琴》雕塑 , 在灯光的映衬下 , 线条感更为强烈 , 与驿站一道给予人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 。
在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进程中 , 梁明诚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在上世纪80年代前 , 梁明诚的创作风格深受潘鹤影响 , 两人一起合作了《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等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后 , 梁明诚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 , 开始对抽象变形雕塑语言的摸索和探讨 , 冲击了当时的雕塑界 。
中外交流转观念 , 写实写意两开花
1959年 , 20岁的梁明诚入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 由潘鹤担任他的雕塑任课老师 , “他(潘鹤)对我方方面面都有影响 。 ”梁明诚直言 , 那时他深受潘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熏陶和影响 , 在校期间就创作了《女生产队长》《新娘》等作品 。 毕业后 , 梁明诚从潘鹤的学生转变为潘鹤的合作伙伴 , 陆续合作了《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铜墙铁壁》等 。
改革开放春风起 ,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打开了梁明诚的眼界 。 1980年-1982年 , 梁明诚由文化部选派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 。 “到了意大利后 , 我看到了流行于西方的现代主义 , 一下子我的观念就开放了 , 雕塑除了写实的、红色的 , 还可以这样 。 ”
于是 , 他将这种风格大胆运用到雕塑中 , 在意大利创作的《海风》被认为是他整个艺术生涯风格转变的关键节点 。 此后 , 他相继创作了《海天》《钢琴》《大提琴》等艺术作品 , 冲击了当时的雕塑界 。
以置于新时代驿站·会展东旁的《钢琴》《大提琴》为例 。 梁明诚介绍 , 两者以写意的手法 , 勾勒出两名正在演奏的如痴如醉的音乐家 , 表现音乐的韵律美 , “钢琴的旋律是轻松的、丰富的 , 因此我用线条描出钢琴和人像 , 摒弃钢琴本身的沉重感 , 显得通透高扬 。 大提琴的旋律则是深沉悠远 , 因此雕塑显得敦实和谐 。 ”
【艺术感染|“30”后梁明诚:中西交融,承前启后】然而 , 梁明诚并没有一味转向现代主义 , 而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风格作品并行 。 他认为 , 雕塑艺术是宽广的、不设限的 , 只要是好作品 , 群众都会喜欢 。
艺术氛围海珠生 , 耄耋之年醉创作
如今 , 漫步在海珠区土华村梁明诚工作室内 , 每走几步就能遇见他风格不同的作品 , 令人大饱眼福 。 梁明诚表示 , 作为雕塑家 , 他的创作灵感、视野不局限在一个区域 , 但海珠区毋庸置疑是养育他的地方 , 为他提供良好的创作氛围 。
事实上 , 研究梁明诚的经历可以发现 , 他在青少年时期漂泊无定 , 却又在兜兜转转中与海珠联系紧密 。 1939年12月 , 梁明诚在广东省南雄县一个普通家庭呱呱坠地 。 1944年 , 南雄沦陷 , 年仅5岁的梁明诚与家人逃难至粤东平远县 。 1949年 , 梁明诚一家搬迁至广州 , 梁明诚入读位于海珠区南村路的广州市第五中学 。 1955年 , 梁明诚初中毕业后 , 赴湖北武昌入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身) 。 1958年 , 随校回广州 。 次年 , 被学院保送升入位于海珠区昌岗东路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 1978年开始留校任教 。 退休后将工作室选址定在土华村 。 “我就是海珠人 , 10岁开始我就在海珠各条河涌游泳 , 这里水美景美 , 是养人的好地方 。 ”82岁的梁明诚回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