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罗特|约瑟夫·罗特:“犹如生活在20世纪的巴尔扎克和狄更斯” |纪念
故宫博物院举办“林下风雅: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 | 2021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户外和直播形式举行 |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报封面:约瑟夫·罗特 (郭天容 / 绘)
今天(9月2日)是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127周年诞辰日 。
纵使年长罗特13岁 , 总是给他雪中送炭的茨威格都奉他为真正的天才 , 道他“比自己强得多” , 以至于罗特不时给他写信以“你可不能坐视天才落难”为由要求资助 , 罗特的声誉在中国却远不如茨威格 , 更是不如在德语世界里与他齐名的卡夫卡与穆齐尔 。
如今 , 随着漓江出版社出版十二卷罗特小说集 , 我们终于能一睹“犹如生活在20世纪的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罗特 , 如何构建“哈布斯堡神话” , 又如何“将经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技艺和20世纪的思想巧妙融合 , 呈现出现代德语文学中一道风景 。 ”
01
以酒店为家的天才写作者
今天(9月2日)是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127周年诞辰日 。 三年前的这一天 , 波兰第三大城市罗兹在城里楼高七层的萨沃伊饭店举办仪式 , 为罗特纪念牌揭幕 。 面积不小的纪念牌装设在正门左侧的外墙 , 白红的波兰国旗和红白红的奥地利国旗打底 , 衬托着乳白色的罗特面部浮雕 , 头像下方分别用波兰文和德文书写的文字表明 , 罗特曾于1924年在本楼居住 , 并在此写出小说《萨沃伊饭店》 。
本文图片
波兰罗兹萨沃伊饭店外墙上的罗特纪念牌
罗特的这首部长篇 , 于这年2月9日至3月16日在当时的《法兰克福报》上连载 , 同年晚些时候由柏林的施米德出版社出版 。 小说叙事者是前奥匈军队士兵、刚从西伯利亚获释的战俘加布里尔·丹 。 开篇即是:“我早上十点到达萨沃伊饭店 。 我决心休息几天或一个礼拜 。 我的亲戚住城里——我父母是俄国犹太人 。 我有心筹到足够的钱 , 再继续西行 。 ”罗兹正是罗特眼里“欧洲的门户” , 东西方的交叉路口 。 彼时 ,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 这里汇聚了各色人等 , 从退役的老兵到失意的革命者 , 罗特藉此精准地描摹出当时欧洲的社会百态 。
五年后 , 罗特还写了一篇和酒店有关的小文章《抵达酒店》 。 他自述 , 每一次回到常住的某家酒店 , 酒店可能是位于欧洲某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 他都会把这里当作是他的“祖国” 。 他可以听到远方海港上汽轮的鸣笛提醒 , 也可以听到街上经过的有轨电车发出的叮叮作响 , 还听得到一些车的喇叭 , “他们全都在欢迎我” 。 而这家酒店 , 不止服务人员组成了一个“小联合国” , 里面所住的宾客也都来自世界各地 , 他们有着不同的国籍、不同的信仰 , 不同国家的货币在这里也都畅通无阻 , 彼此汇通 。 所有的人在这里都能从那种对土地和同胞的严格的“爱”里短暂解放了出来 , 展现出他们本就该有的宽厚、包容的模样 。
而罗特的大半生其实就是在酒店居住的 。 写出这篇文章之前 , 他就离开了维也纳 , 离开了这片曾是奥匈帝国管辖的领土 。 他在欧洲各个城市漫游 , 写一些杂文 , 通过报纸专栏来养活自己 。 作为一个没有了家的旅人 , 他也似乎只能以酒店为家了 。 在他的描述中 , 他居然还特别喜欢酒店房间那种没有特殊性格的“性格” , 只要关起房门 , 整个房间就属于他一人了 , 他可以轻松与世界疏离、孤立开来 。 可是他只要一打开窗 , “天哪 , 这个世界就进来了 。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