谅解备忘录|美国知名中国文化学者安明远:中美竞争并非要妖魔化对方

参考消息网9月2日报道 (文/杨士龙)
美国人斯蒂芬·阿利(安明远)今年70岁了,他是1979年至1980年首批来华留学的8名美国学生之一。他的中国语言文化之旅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形容:“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安明远是华盛顿特区弗里尔美术馆和阿瑟·萨克勒美术馆主管中国书画的策展人。近日,他在接受《参考消息》采访人员采访时说:“中国和美国将长期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但竞争本身并不意味着要把对方妖魔化,良性竞争可以让双方都得到发展。”
“必须为中国成就点赞”
1966年,安明远开始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夜校学习中文。少年安明远曾尝试借助字典把著名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译成英文。译作虽然不完美,却激发了他继续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为未来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翻译《蜀道难》时我只有16岁,如今我70岁了,已经学了一辈子中文。现在,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读一读中国的古诗。遗憾的是我汉语说得一般,但多年积累下来,我的文言文功底相当过硬。不过,学无止境嘛。”
后来,他又到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学习,那里的汉语文言文课程是当时美国最好的。他的导师戴维·克内希特格斯(中文名:康达维)是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专家,以翻译中国早期文学选集《昭明文选》而闻名。
“当时偶然有一个去中国的机会,我的导师建议我申请试试,我就照做了。结果我就幸运地被选为首批赴中国的美国研究生。”安明远说。
这个项目得益于两国建交前达成的中美教育交流谅解备忘录。安明远说:“我记得我们8个是在1979年2月23日抵达中国的。转眼间我们就到了北京,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创造了历史。作为首批跨越中美间‘桥梁’的使者,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关系能越来越好。我们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因为以后会有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我们的工作还包括为后来的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生活信息——在哪里买灯泡,如何买卫生纸等。”
安明远一行先来到北京语言学院进行测试和评估。之后,他们各自都选择了心仪的大学。当时,并非所有中国大学都对外国学生开放。安明远选了南京大学,因为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
当时的中国与现在相比完全是两个样,那时的火车又挤又慢。“如今的中国,城际交通快得令人难以置信,有时坐火车出行比坐飞机还快,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必须点赞。”安明远说。
他还说:“当我回忆从那时起中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绩,我感到真是令人赞叹和了不起。”
传统文化仍在滋润中国
安明远说,透过自己喜爱的中国古籍,能与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对话。他说:“不论你是生活在古代还是工业时代,抑或是现代,都在问同样的问题: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我们的角色、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身为家庭、社区、社会、国家的一员,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永恒的,时至今日依旧有意义。”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迎来了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伟大时代,包括孔子、孟子、庄子、列子在内的中国杰出哲学家们,“从截然不同的角度”解答这些问题。
“当你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会看到一个震撼的世界观。它既着眼于自然,又着眼于人类社会……把这些理念用于今天我们对中国公民、美国公民、法国公民甚至世界公民的定义都没有问题。”安明远说。
“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稍稍改变孔子的用词你就能明白了。那就是要以人性的态度对待你的同胞,真心爱他们。”安明远说,“仁、义、礼、智、信,这些原则都值得肯定,值得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