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初衷 对那群成天修仙的贵族子弟的无奈

初衷|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初衷 对那群成天修仙的贵族子弟的无奈
文章插图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正值暮春时节,百花盛开、春光灿烂。三月初三这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相约在会稽山北麓,举行盛大的祓禊之会。说起祓(fú)禊(xì)之会,早在遥远的周代就已经有了。到汉朝的时候,人们选择将三月上旬的巳日作为“祓禊节”。前朝曹魏天子坐天下时,“祓禊之会”的日子固定在了三月初三。到了这天,大家会相约到城外,或者到溪边沐浴一番、洗去身上的污秽,或者登高望远、一抒胸臆。而文人们,则会在这个节日举行“曲水流觞”之会,推杯换盏、饮酒赋诗。初衷|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初衷 对那群成天修仙的贵族子弟的无奈
文章插图
如今,朝廷定都建康、偏安江左,算来已经三十多年了。当今的皇上,受周围的豪族、大臣所掣肘,命令不出宫门,更别说兴兵北伐、收复失土了。看看身边的士族子弟,因为家族尊贵,流品高高在上(魏晋九品中正制,以家族出身定流品,确定官职大小),一出生就处在上流社会。这些贵族子弟,对孔夫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没多大兴趣,却喜好老庄之学,喜好不着边际的清谈,喜好服食五石散——在飘飘欲仙的感官体验中,回味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精神境界。或许,时下盛行清谈,士大夫喜好老庄之学,也是因为社会动荡、朝不保夕。就在东晋的永和年间(一共只有十二年!),南方、北方,前前后后有十几个皇帝先后统治过或大或小的一片土地。人命是最不值钱的,谁也不知道明天,寄着的这颗头颅是不是还在项上。所以啊,今朝有酒今朝醉,生与死,不过是一瞬之间的事儿;少年夭折,或者是得享天年,那都是上天的安排,凡人不需要心存侥幸——又有谁能想到明天,是升官,还是死亡呢?初衷|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初衷 对那群成天修仙的贵族子弟的无奈
文章插图
永和九年,王羲之已经五十一岁了,在三月初三这天,和谢安、孙绰这些后辈一起,登会稽山、举行曲水流觞之会。王羲之是琅琊王氏的后代,一出生就跻身于上流社会。伯父王导是当朝宰相,权倾朝野。在这个重视出身、流品的时代,王羲之有着别人比不了的资本,做官做到右军将军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从小到大,王羲之生长的环境之中,大家都崇尚老庄之学,都希望有一天,能得道成仙、摆脱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王家一家,几代都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可是,在永和九年的祓禊会上,作为一群青年才俊的前辈、作为东晋文坛的老大哥,王羲之却一反常态,写了一篇批驳老庄之学的《兰亭集序》。或许是,在知天命的年纪,王羲之特别地感慨,又加上酒喝高了,悲从中来,提笔便是“岂不痛哉”!回想过去的几十年,偶尔也有自得其乐的时候——“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然而,时光如流水,匆匆而逝,懵懂之间“不知老之将至”,那些自己曾经痴迷的人和事,如过眼云烟一般,“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生如梦,一晃之间,已经年过半百。以后的日子,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样放浪不羁了。这动荡不安的时代,一切都身不由己,连自己的性命也是,“修短随化,终期於尽”,就好好地等上苍的安排吧。初衷|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初衷 对那群成天修仙的贵族子弟的无奈
文章插图
然而,虽然朝不保夕,但毕竟“死生亦大”,人生除死无大事。你们这些成天修仙的年轻人,到了我王羲之这年纪,恐怕就不会再那样不重视生死、不在乎寿命了吧。趁着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时节,迎风起舞、把酒言欢,咱们再醉一场,不要吝惜这薄如蝉翼的余生!于是,王羲之大醉一场,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墨洒云烟,笔走龙蛇,顷刻间,从“永和九年”到“亦将有感于斯文”,一气呵成。书罢,王羲之将笔一扔,蒙头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