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讲佛法, 却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从生到死要多久”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章“生即有灭”(品)里,佛祖释迦牟尼与弟子们有这样一段对话,非常经典: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佛)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佛)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讲佛法, 却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从生到死要多久”
文章插图
所谓“人命在几间”,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就是说“从生到死要多久”,也就是佛在问弟子们,生死之间有多大的距离。第一个沙门回答说,生死在几日之间。其实回答得不错,很多人在弥留之际会回光返照,甚至在交代后事之后,再在亲人的陪伴下离开人世。但是佛却说,这种认知不够深入。于是,第二个沙门回答说,生死也就一顿饭的功夫。这回答是个比喻,比第一个回答更进一步,儿女、子孙陪在亲人身边,看着亲人离开人世,总共也就是一顿饭功夫,这才是生死之间的距离。但佛却说,认知层次还不够深入。到了第三个沙门,干脆说生死就在呼吸之间。这个回答真是绝了,但仔细一想的确如此。人是靠什么活着的?不就是靠呼吸吗?如果呼吸没了,生命立马就结束了。所以,佛听了这个回答,十分赞许,认为他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讲佛法, 却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从生到死要多久”
文章插图
释迦牟尼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自己是知道答案的,而他的用意,也并不只是希望大家明白生死之间有多久。佛陀真正的目的,无非是想告诉大家,生命转瞬即逝的(如闪电、露珠一样),生死是顷刻之间的事,像赵本山的小品里说的“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人生无常,要干什么要专注、要抓紧一切时间,修行也是。同时,呼吸是平时最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没有呼吸人就会死,可大家平时很少会专门去注意它,因为这种生理现象太频繁、太正常不过了。可一旦死亡来临的时候,要“断气”的时候,人就会去注意它,因为大家都知道,没有呼吸,人就死了。平时活得好好的,一般人并不会去想生死这样的事,可一旦真的来到眼前,或者是见过了亲人的生离死别之后,生死之事就一下子成了心里的一道坎。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讲佛法, 却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从生到死要多久”
文章插图
佛家要让人学会“放下”,放下执念、放下“我”,但是,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执念,那放下就无从谈起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体悟不到支撑生命的呼吸确实存在在那里,自然也不会知道,人命就在呼吸间的道理。佛陀的堂弟阿难陀,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随侍佛陀二十多年,号为“多闻第一”(听佛陀讲经说法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内容最全)。但是,佛陀住世时,阿难陀在修行上始终没有进益。在佛陀灭度后,由迦叶尊者召集五百僧众会于灵山,要将佛陀生前的言论、行迹结集出来,以传佛法。当时,参加灵山结集的都是已证阿罗汉果的高僧,但随侍佛陀时间最长的阿难陀却未证阿罗汉果,如此一来,其将失去参与结集的资格。在此契机之下,阿难陀竟然于数日之间证得阿罗汉果,在结集开始之前成功取得了入场的资格。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讲佛法, 却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从生到死要多久”
文章插图
修行、人生,与很多事一样,当一个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阿难陀这样的贤人)真正明白这事儿之后,做起来便是水到渠成的了。想阿难陀随侍佛陀二十多年,却始终没有想明白证悟阿罗汉果的意义,可在灵山结集之前,数日之间就证得阿罗汉果,这实在就是佛陀所说的“人命在呼吸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