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大观园“咏白海棠”,薛宝钗胜过林黛玉的,并不是诗写得好( 二 )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贾探春|大观园“咏白海棠”,薛宝钗胜过林黛玉的,并不是诗写得好
文章插图

薛宝钗的诗,四平八稳,特别工整,就像她的为人那样滴水不漏。论才情绝对要比探春、宝玉为强。但要说这首诗有多好也未必!只因这首诗太工整,就事论事,不免缺乏想象力。
后文香菱说她最喜欢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无疑是受薛宝钗的影响。诗是好诗,但缺乏意趣。
读薛宝钗的整首海棠诗,明显是在借花喻人再喻事!
薛宝钗是借海棠劝诫女儿遵守行为准则。第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重点就在“珍重”和“昼掩门”上。明说海棠,却意在女儿之规矩。
珍重是女儿珍重,如何珍重?白天也要掩着门,不叫人窥视看见,这是那时代女儿的标准,是为“德”!
随后,“自携”“洗出”“冰雪”“淡极”“无痕”“清洁”“不语”,无不是女儿的操守。
所以,宝钗的“咏白海棠”,实为“咏女儿之规则”
贾探春|大观园“咏白海棠”,薛宝钗胜过林黛玉的,并不是诗写得好
文章插图

再说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 贾探春|大观园“咏白海棠”,薛宝钗胜过林黛玉的,并不是诗写得好】林黛玉对香菱说千万不能学陆游,走入“诗”的死胡同,没了意趣和灵魂。她推崇魏晋诗人的天真,盛唐诗人的想象力,才是真正“好诗”的灵魂。
林黛玉秉承创造,整首诗妙趣横生,想象力无限。
薛宝钗让“掩门”,女儿不要暴露于外。林黛玉却是“半掩门”,透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调皮和“诱惑”。这诱惑既是对门外人的审视,也是门中人对世界的向往。只这第一句,林黛玉就赢了。
然后黛玉用“冰”用“玉”借花喻人,形容女儿的清洁不在于规矩约束,而在于“盆土”的底蕴,这就是“自信”地表达了。
贾探春|大观园“咏白海棠”,薛宝钗胜过林黛玉的,并不是诗写得好
文章插图

林黛玉出身书香世家,本身就“有德”。就像李守中认为女儿李纨不用多读书,“女子无才便有德”,这是书香门第的自信。
只有薛宝钗这等出身商贾,家族不能为她加分,才会借言行举止不断设置条条框框,让自己不落人言,终不免刻意和造作。
落在诗文上,就是诗的末世与兴起鼎盛的对比,陆游与竹林七贤、王维、李白的对比。可谓一理通百理通!
“偷来”“借得”“仙人”“怨女”“娇羞陌陌”“倦倚西风”,这都不受规矩约束,却无损“淑女”所为,胜在得了自由自在。
两相比较就会发现,薛宝钗被关在门里,林黛玉却走出了门外。这是二人的大不同,也是二人悲剧的真正体现。那个时代,门就是“槛”,门里是悲,门外也是悲。于女儿如此,于人世何尝不是如此?
后文槛外人妙玉和槛内人贾宝玉,终究殊途同归,都活成了自己最厌恶的样子。
贾探春|大观园“咏白海棠”,薛宝钗胜过林黛玉的,并不是诗写得好
文章插图

诗的好坏,其实不用特别高深的学识,有时候一看就知道。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怎么看都是林黛玉的更胜一筹。贾宝玉赞林黛玉的诗好,并不是偏心。但李纨和贾探春却说薛宝钗的更胜一筹,主要在“含蓄浑厚”,这要从身份地位去论。
李纨是“德”的象征。她在丈夫死后心如枯槁,一心孝敬长辈,抚养幼子,任劳任怨。她就是薛宝钗诗中的样子,也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楷模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