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成就了汉服,还是汉服成就了曹县( 四 )


随着“曹县汉服直播带货第一人”的名头越来越响,不断有年轻人向王逢青“取经”,如今,王逢青已培养了7个年轻人,这些后生的表现让他刮目相看,其中一人的视频作品点击量高达700多万。
接下来,王逢青计划和短视频平台合作,壮大师资,在曹县开办电商培训学校,教授更多人直播带货的经验技巧。
与最初试图把汉服产业每道工序都牢牢抓在手中不同,尹啟行正尝试着慢慢做“减法”,他甚至卖掉了仅用了一个月的激光切割机,将天猫店减至两家。从单纯跑量到提高品质,他将更多精力放在样衣制作和个性化定制上,广州、北京、成都的客户纷至沓来,他的样衣工作室里,最贵的样衣高达两万元一套。
无独有偶,当地农民戚永做的一件明制式汉服加上配饰,竟然卖到7万多元。从最初靠量占有市场,主打中低端产品,到如今在产品品质上做文章,更多的曹县汉服企业正悄然升级。
未来:品牌荒下如何讲好“汉服+”故事
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曹县的汉服企业在汉服商圈中并没有什么话语权。
在微博上,在汉服论坛里,不少曹县汉服商家经历过被怼的尴尬,对方理由几乎异口同声:低端、廉价。“我们定价低,并不是因为质量差,而是因为大家的利润少,我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每件衣服都可以拿来和其他产地同档次的衣服相比。”尹啟行说。
没有话语权,意味着没有“江湖地位”;缺乏同行认可和对等交流,发展之路必然受限。由此,曹县汉服产业缺品牌、缺龙头企业的现状日益凸显,不容忽视。
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品牌荒意味着什么,王逢青同样深有体会。他曾目睹本地一个有五六十万粉丝、最多时一天销售额过千万的天猫店,因年轻的商家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品牌意识,快钱挣到手后不再细心打理网店,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严重,粉丝流失殆尽,最后不得不另起炉灶。类似案例并不鲜见。
显然,曹县当地政府已注意到这一点,并着手准备应对方案。一个名为“曹县汉服协会”的民间组织正在政府支持下有条不紊地筹备中,张龙飞介绍,通过成立该协会,在规范曹县整个汉服产业运营的同时,使当地企业最终实现抱团发展,互助共赢。
该协会首任会长将由孟晓霞的丈夫胡春青担任。2020年,这位中科院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博士已正式加入妻子的电商创业团队,他们共同开设的汉服博士工作室同多家研究机构和高校展开合作,并引入植物染等非遗工艺,力图引领更多人的品牌信心。夫妻二人期待着更多有学识、有才能的年轻创业者的加入。
始终笃信汉服是增量市场的尹啟行决定在不远的将来“换一种玩法”,拓宽汉服推广渠道,尝试做年轻人追捧的原创古装剧本杀以及场景式体验店输出,做足“汉服+”的文章。
对曹县当地政府而言,“汉服+”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我们现在最大的担心是,谁来解读汉服的文化元素?具体而言,不同的文化符号有怎样的寓意?怎么向消费者讲好其中的故事?做不到这一点,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产业升级的绊脚石。”张龙飞介绍。
如今,当地政府正试图为汉服产业引入相关智库,正在努力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并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为整个产业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邢婷摄)

【曹县成就了汉服,还是汉服成就了曹县】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