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甘肃庆阳:千年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做成大产业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马富春
香包,是甘肃庆阳一带盛产的一种民俗物品,是按照设计好的图纸在丝绸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并填充上丝棉、香料等缝制成不同的造型,佩戴在身上或者挂在家中,有祛灾辟邪保平安之意。
【 技艺|甘肃庆阳:千年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做成大产业】技艺|甘肃庆阳:千年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做成大产业
文章插图

2006年,庆阳香包因其造型立体、色彩明丽、寓意吉祥,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纳入文化遗产,让更多人开始了解香包,也开始关注香包产业的发展,这给很多庆阳农村妇女带来了新的机遇。
除了端午节佩戴,香包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庆阳95后小伙张煜琛和母亲刘兰芳,结合香包绣制技艺开发了胸针、耳环、生肖挂件,让当地流传千年的民俗技艺,走入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技艺|甘肃庆阳:千年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做成大产业
文章插图

“八岁学针线,十二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这首庆阳民谣,是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传承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大师刘兰芳的成长写照。今年56岁的她,8岁就跟着外婆、母亲学习绣香包,也做枕头、鞋子、帽子等。
刘兰芳的外婆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幼擅长女红,母亲刘巧珍也深得所传。在姨母、舅母及众乡邻等一批老艺人的熏陶下,刘兰芳对配色、针法、描摹花样等刺绣技艺有着独到的领悟能力。
技艺|甘肃庆阳:千年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做成大产业
文章插图

1997年,机缘巧合,刘兰芳结识了甘肃民间艺术代言人王光普,跟随他学习民间民俗文化产品的保护、研发。近20年来,她收集了大量传统刺绣品、文案图样,系统研究整理出了十几种刺绣针法,深刻挖掘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刘兰芳制作的香包既传承了前辈们的丰富样式,又保留了民间手工艺的稚拙朴实,寄情于物,以物传情。她的香包用料考究,从配色、结构到造型、内蕴,保留了传统的地域特色和以实用性为主体的技艺特征。经过不懈努力,其作品屡屡在各种节会上获奖,刘兰芳逐渐成长为庆阳香包绣制的集大成者,被授予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技艺|甘肃庆阳:千年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做成大产业
文章插图

2002年,刘兰芳带着自己精心缝制的香包参加了庆阳市举办的首届中国香包民俗文化节时,结果大受欢迎。不久,她去上海参加民间文化博览会,香包同样销售一空。回来后,她立即注册了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
为了拓展市场,她扛着大皮箱,乘火车天南地北跑展会。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拜访当地的民俗专家,或者找当地老人聊天,问一些“每个人从出生到结婚需要有什么东西”这样的问题。一路下来,她沉淀出一套有关色彩与造型的市场标准。创业近20年,刘兰芳设计了300个香包系列,极大丰富了庆阳香包的产品形态。
技艺|甘肃庆阳:千年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做成大产业
文章插图

为了推销庆阳香包,刘兰芳经常要外出参加各种交流和展销活动,经常一年得跑十几个城市,深受奔波之苦,“有了互联网以后,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搭上这班车,不能被它淘汰了”。2010年,刘兰芳花大价钱注册了一个网站,可惜收效甚微。
很快,电商的崛起吸引了刘兰芳的注意,她随即转战电商平台。“庆阳香包”店铺开张之后,她下大力气投入运营,花5年时间培养了一批懂运营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对产品和背后的文化十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