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山东奏响新时代文物“好声音”( 二 )


枣庄滕州市则将更多目光放在文物事业直接性惠民利民上。比如滕州把文物保护利用与提升城市品质结合起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华北医院-北大洋楼旧址实施修复,同步建设城市历史变迁图片展馆,打造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题公园;把文物保护利用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全省首个乡村文物保护利用进村居试点工作,建成大韩村乡村文物展示馆等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场馆12处,丰富了乡村游的历史文化内涵。
坚守根本,让特色成为地方底色
过去几年,山东一方面深化文博场馆内涵建设,着力完善设施功能、丰富产品供给,把文博场馆打造成为有品位、有体验、有温度的“文化客厅”;另一方面提升文物资源开放水平,推动尚未开放的文保单位实现局部或定时开放,有条件的积极探索夜间开放。同时,部分文物资源富集的地市或者县区,积极开展文物流动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提升馆藏文物展出率。
文化遗产既有传承千年始终未脱离民众视野的,也有深埋地下“暗自思考”数百年的。后者的重见天日或者跨越时空与现代民众交流,多亏了考古人员的努力。近年来,山东实施焦家遗址、岗上遗址、城子崖遗址、两城镇遗址等考古工程,开展东平湖、威海湾等水下考古工程,启动水下文物数据库建设,公布首批山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取得一批成果。山东同时提出,2025年将建成20个国家及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山东还注重用学术支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比如,全省实施一批考古课题研究,组织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齐鲁文化考古学研究等“考古中国”课题。加强山东史前考古,为实证中华文明史作出山东贡献。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透露,“十四五”时期山东将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文物执法人员,保持队伍稳定。深化文博事业单位人事和职称制度改革,通过合作交流、办学培训、引进培养、实习锻炼等,培养考古、文物鉴定、文物修复等急需紧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