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不同视角,不同感觉——诗人眼中的黄河及黄河之水
黄河 ,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 所以 , 一直是华夏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 , 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 用他们动人心魄的诗词 , 展示出黄河千姿百态的风貌 , 揭示出耐人寻味的道理 , 抒发出真挚深沉的情感 。
当然 , 诗人不同 , 视角不同 , 表达目的也不相同 , 展示出的黄河也就姿态各异了 。
本文图片
【黄河|不同视角,不同感觉——诗人眼中的黄河及黄河之水】王之涣笔下的黄河——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唐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在他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分别写到黄河 , 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 表达目的也不相同 , 因而表达效果也不同:
《凉州词》中 , “黄河远上白云间” , 诗人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 描绘出黄河由近及远、自下而上 , 直接云端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远接云端 。 此句化动为静 , 展示出一幅辽阔广远的图景 , 与后一句的“一片孤城万仞山”相互映衬 , 描绘出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 神思飞跃 , 气象开阔 , 为后面的议论抒情营造了辽阔的背景 。
《登鹳雀楼》中 , “黄河入海流”一句 , 与前面的“白日依山尽”相对应 , 展示了作者登楼之后“西张东望”的观察角度 , 向西 , 看到了高远之处白日依山而落 , 向东 , 看到黄河东流入海 , “黄河入海流”一句的观察角度正好与“黄河远上白云间”相反 , 而且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 两句一静一动 , 一西一东 , 展示出登楼之后开阔的视野 , 为后面议论说理铺垫 , 进一步揭示“要想看得更远 , 必须站得更高”的道理 。
李白笔下的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唐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 , 万里写入胸怀间 。 ——唐李白《赠裴十四》
李白的《将进酒》 , 开篇描写黄河之水 , 从天而来 , 这正符合作者浪漫主义诗人的特质 , 极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 , 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相比 , 视角基本相同 , 由下游远眺往上游 , 但视线却有不同 , 王之涣是从近到远 , 从下而上 , 而且是化动为静 , 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的遥远的美 ,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李白呢 , 视线是由远及近 , 按照黄河流水的方向 , 描写出黄河之水从高处向低处奔流而下的澎湃之势 , 表现的是一种动态的美 , 意在为后面“高堂明境悲白发 , 朝如青丝暮成雪”所表现的时光易逝蓄势和作比 。
李白的《赠裴十四》中 , “黄河落天走东海”句 , 以七个字高度概括黄河的走势 , 从源头(落天)到尽头(东海) , 突出了黄河辽远的流程和汹涌奔流的态势 , 实是为了衬托裴十四胸怀的广阔 。
本文图片
刘禹锡笔下的黄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 , 浪淘风簸自天涯 。
如今直上银河去 , 同到牵牛织女家 。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的《浪淘沙》中 , 前两句从不同角度描写具体黄河:“九曲”写出黄河的形态 , “万里沙”写出黄河的水质 , 突出黄河波涛汹涌 , “浪淘风簸自天涯”进一步突出黄河水的波涛汹涌 , 似乎是从天边而来;后两句也以奇特的想象来表现“黄河远上白云间”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特征 , 认为沿着黄河可以直到天上的银河 , 可以一同去拜访牛郎和织女的家 , 在对黄河的描写中融入神话故事 , 形象而有趣味 。
- 桃花#元稹很伤感的一首诗,一开篇就与众不同,最后两句更是直击人心!
- 宝石|翡翠价值也受款式影响,不同款式工艺要求也不同,你喜欢哪一种?
- 鲤鱼|钓鱼人公认最好吃的十种淡水鱼,黄河鲤鱼上榜,四大家鱼遭人嫌弃
- 外在美&大宋女子爱打扮,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女子头饰都不同
- 李安!5本超好看架空历史文,九曲黄河万里烽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镜花缘|中法联合制作《镜花缘》首演 儿童视角为世界讲述中国经典
- 诗意|中法联合制作《镜花缘》首演 儿童视角为世界讲述中国经典
- 剧照|中法联合制作《镜花缘》首演 儿童视角为世界讲述中国经典
- 永济|黄河山西永济段河床现“抽象画”
- 问题|日本人对刘鑫的态度: 为何与我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