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她“深扎”进精神病院,以亲身体验写出了灵魂暖光、人间悲悯( 二 )


文学|她“深扎”进精神病院,以亲身体验写出了灵魂暖光、人间悲悯
文章图片

《野地灵光》闪烁着灵魂中的暖光
梁鸿鹰认为李兰妮有一种“飞蛾扑火”般的精神:“这部作品的意义 , 既是一本疗愈个人、安放自我的书 , 同时也是一本疗愈他人、抚慰社会、警醒社会的书 。 所以 , 它有很强的公益性 , 有很强的普惠性 , 作为作家一种顽强的意志、执着的创作态度 , 她有一种献身的精神 。 她用自己的身体 , 用自己的治疗 , 踩出一条路来 , 她用飞蛾扑火的精神 ,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
文学评论家施战军说:“‘无穷的远方 , 无数的人们 , 都和我有关 。 ’读这本书就是这样的感觉 。 这本书感染力非常之强 , 它是自己的一个多棱镜像 , 也是社会众生的一种对话 。 这样的写作是探微、探底 , 更是领受和领悟 。 这部书是交流、交心 , 同时更是一种厚纳、厚待 , 她指出这种问题 , 但是对每个生命的体恤之感 , 让我们心里一直跟着它怦怦跳 。 所以《野地灵光》闪烁的是灵魂中的暖光 。 ”
徐可谈到 , 《野地灵光》是由关照自我释放向关照他人转变的一部书 , “像《旷野无人》也好 , 《我因思爱成病》也好 , 可以说是自我的释放 。 现在 , 《野地灵光》这本书从自我转向他人、关照他人 , 所以不是光是一个自我的释放 , 而是对他人的关照 , 这需要有非常巨大的勇气” 。 “它不光是文学性的著作 , 而且是学术性和科普性的著作;在普通的文学很难触及的领域 , 向读者讲述精神病人的世界 , 为我们开启另外一扇精神的窗口 , 所以能够照亮整个社会人心” 。
刘玉琴认为 , 《野地灵光》这本书“是关于精神疾病的专著 , 题材很独特 , 所以超出我们以往的阅读体验 , 它也为我们带来很新鲜但是又很疼痛的阅读感受” 。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 , 就是李兰妮的经历和她生的顽强 , 我们看到生命的残酷质地 , 也看到那么多人的挣扎和坚持 , 看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为宝贵的意志” 。 这本书还是作者“向嘉约翰为代表的医生群体致敬的一本书 , 也是想把他的精神努力延续和传承的一部书 。 这种强烈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已经超越这本书的文学价值” 。
澄清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
黄悦勤感谢李兰妮专门走入精神病院写精神病人群体 , 并称该书在“大众传播的健康促进角度上 , 真的是一座丰碑” 。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 一是以自己亲身的体验来讲 , 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周围的环境 , 这对于大众来说 , 比我们专家坐在这侃侃而谈效果更好” 。 同时黄悦勤也澄清大众对于精神疾病、精神病院的误解 , “不要以为精神病院就是有生命危险 。 确实有受伤害的危险 , 我本人也有这些经历 , 但是我们这批精神病患者 , 他们不是坏人 , 都是病人 , 也是很可爱的一批病人” 。
刘琼将《野地灵光》与契诃夫的《六号病房》对比 , “《野地灵光》跟《六号病房》在最后效果上是一样的 , 在对象上是有一致性的 , 她要描写这种病痛的遭遇 , 也表现当下中国人生存的状态 , 包括精神的危机 。 我的深切感受 , 精神危机的东西是写作的动力 , 她阐述人类生存困境下 , 包括兰妮自身 , 这些细节特别打动我” 。
王国平表示 , “看完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感想 , 对于精神上的障碍 , 没有地域的差异 , 也没有年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地位的差异、贫富的差异 , 它是公共性的” 。 而李兰妮的写作 , 就是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的桥梁 , “兰妮老师自己站出来 , 像桥梁一样做沟通 , 告诉大家不是你我他 , 某种意义是从我到我们 , 我们一同面对 , 一起进行疗伤 , 一起进行抚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