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非遗电商发展报告: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传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蒋肖斌)一片玉米叶编出时尚单品,一团陶土捏出石湾版手办,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中国旅游报联合阿里巴巴发布了《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14个非遗产业带在淘宝天猫年成交过亿,近一半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年成交超百万的店铺中,西部省份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
这是国内首份聚焦“非遗+电商”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首席专家刘志明教授认为,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促进非遗消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非遗保护传承最有效的途径。
云南曲靖的李品中,8年拓了3000条鲤鱼图案,他做的鱼拓画挂进了海内外很多顾客的客厅里。四川成都的王晓璐,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银花丝记录了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夺冠时刻,她说,有买卖,非遗技艺就不会失传。最后一位乌壶传承人陈团员在网上找徒弟,夏天剩茶不馊的茶壶走出了江汉平原,粉丝感谢他带来了小时候的味道……
电商让非遗能穿在身上、握在手中,把“文化遗产”变成了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资源”。
从产业角度来看,以淘宝村、镇(指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镇)为代表的产业集群,证明非遗产业开始呈现规模效应。 过去的一年,14个非遗产业带在淘宝天猫年成交过亿,近一半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德化瓷是目前规模最大的非遗产业带,占据全国八成的茶具销售市场,拥有3个淘宝镇、13个淘宝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遗电商发展报告: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传承
文章插图

使用山东阳都草编制作技艺的草编包,正通过电商畅销海内外。3年前,淘宝店“VINE维内”主理人兼设计师孟祥君,回到老家山东沂南创业。他带着一群会草编技艺的奶奶们,打造原创草编包品牌。迄今为止,他的团队在沂南县和周边县市设立了5个工作站、70多个加工点,累计带动2000余个会草编的留守妇女就业。
当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达到63.29岁,愿意继承衣钵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在电商从业者群体中,非遗传承开始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的特征。在接受问卷调研的淘宝手艺人中,接近40%是像孟祥君一样的90后,65%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遗电商发展报告: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传承
文章插图

报告显示,和两年前相比,西部非遗店铺数量增幅在全国前十中占据六席,其中甘肃增幅达145%,位列全国第一。今年,西部商家的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增速显著领先于中东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遗电商发展报告: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传承
文章插图

当前,我国仅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就有1570项,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非遗搭上互联网快车道,吸引更多年轻传承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乡村的就业创业机会。
甘肃庆阳人刘兰芳是庆阳香包的代表性传承人,带着4000多名来自周边贫困地区的绣娘们创新品、开网店。她把传统的香包挂件设计成拖鞋、抱枕、丝巾、包包等日用商品,累计带动2万名庆阳妇女学习刺绣、就业增收。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遗电商发展报告: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传承
文章插图

【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遗电商发展报告: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传承】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