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非遗寻访|看三丈三“超级宣纸”的诞生与千年古村晒秋

安徽宣城泾县是宣纸之乡 。 宣纸自唐代诞生以来 , 一直在泾县地区传承与发展 , 明清时期被称为“泾上白”“泾县纸” , 迄今 , 宣纸制造业和由其衍生出的独特宣纸文化已经在泾县流转了千年 , 宣纸制作技艺早在2009年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然 , 泾县之风雅迷人处也不仅限于生产宣纸 , 唐代诗人李白那句著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泛舟于泾县桃花潭时所作 。 在近日的宣纸文化艺术节期间 , 《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走访皖南古村 , 看宣纸的制作 , 也看徽地文化 。
生产|非遗寻访|看三丈三“超级宣纸”的诞生与千年古村晒秋
文章图片

泾县 查济古村
泾县辖下的如查济古村、赤滩古镇、黄田古民居 , 年代可追溯至宋元时期 , 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些村镇中 , 千年前的祠堂、宝塔、牌坊、古桥散落在皖南村落 , 行走此处 , 会强烈地感觉到时间的延宕:蔓草青苔装点着千年古桥、村民们以他们的父辈、祖辈的姿态在一棵活了几百年的桂树下乘凉 , 来写生的年轻学生一脚跨进一个极其空阔肃穆的祠堂 , 建筑形式本身即不怒自威地昭示着一种道德的庄严 。
最近 , 值宣城泾县宣纸文化艺术节举办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寻访了泾县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
行走在宣纸之都:“坑坑有纸槽 , 村村有纸棚”
提到泾县 , 你总被告知:“这里的宣纸非常有名” 。 但只有当你设身处地地行走在泾县 , 才真切地感知到这句话的分量 。
从历史中看 , 中国1923年以前鲜有关于宣纸的文字 , 其中包括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 , 用法蜡之 , 以备摹写 。 ”另据《新唐书》记载 , “歙州、宣城郡……土贡……纸笔” , 说明早在唐朝 , 宣城郡所造宣纸即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 。 对宣纸业的理论与历史研究的专门文章有1923年由泾县籍著名学者胡朴安所著的《宣纸说》一文 。 该文被认为是宣纸研究方面的开山之作 , 它唤起我国学术界首先是造纸界学人对宣纸研究的重视 。
明清时期 , 曹氏家族一举成为制纸世家 , 传统技艺历代相袭 , 生产的“桃记”牌宣纸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 1949年前 , 宣纸生产陷入困难时期 , 新四军曾多方帮扶 , 使宣纸业得以传承 。 1949年以后 , 丁家桥镇的宣纸业得到发展 , 形成“坑坑有纸槽 , 村村有纸棚”的繁荣景象 , 并相继恢复生产出一些古代名品宣纸 。 2005年 , 宣纸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 , 宣纸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生产|非遗寻访|看三丈三“超级宣纸”的诞生与千年古村晒秋
文章图片

丁家桥镇小岭路
泾县宣纸书画纸企业主要分布在榔桥镇和丁家桥镇 , 车辆驶过丁家桥镇的小岭路 , 会发现街边散落的工厂、产业几乎全与宣纸有关:“徽记宣纸”“红星宣纸”“曹氏宣纸”等招牌让人目不暇接 , 而为了让宣纸制造产业更直观、更具历史韵味 , 相继恢复的古晒滩、古碓臼、古土焙、古制料等一系列传统宣纸制作技艺 , 也让宣纸故里旅游业越来越兴盛 。
当地宣传部相关人员向澎湃新闻介绍 , 泾县共有宣纸、书画纸及纸加工企业和个体户5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11家) 。 以2019年为例 , 年产宣纸约900吨 , 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60% , 直接和间接从事宣纸产业的员工达3万余人 , 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宣纸、书画纸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