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博物馆!《聆听新中国》创作者:让英勇从博物馆里走出

留在博物馆的记忆,串联起红色的路标。献给新中国的诗篇,回响在国庆的夜空。
建川博物馆!《聆听新中国》创作者:让英勇从博物馆里走出
文章插图
10月1日18:00,“庆百年·迎国庆”情景诗演诵《聆听新中国》在四川广播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播出。特别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更有上百万网友通过四川观察APP、四川观察微博、视频号等平台同步收看了节目直播,在评论区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誉和对祖国母亲的祝福。
建川博物馆!《聆听新中国》创作者:让英勇从博物馆里走出
文章插图
建川博物馆!《聆听新中国》创作者:让英勇从博物馆里走出
文章插图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一群文艺工作者和艺术院校师生相约建川博物院,以独具创意的演艺实践,为新中国献上了特别的生日礼物。特别节目从策划、创意到实施拍摄、制作播出,历时七十个日夜,多家单位参与其中,数百人群策群力,最终给观众和网友奉献了一台高品质、有创意、有情怀、有感染力的文艺精品。
【 建川博物馆!《聆听新中国》创作者:让英勇从博物馆里走出】节目播出后,创作者们也难掩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自己的感言。
建川博物馆!《聆听新中国》创作者:让英勇从博物馆里走出
文章插图
特邀串讲人 潘涛:多少慨慷与触动凝成一句观后感“这是精品”!太美了!大家的投入,编创导的水平和细腻皆高且深。
建川博物馆!《聆听新中国》创作者:让英勇从博物馆里走出
文章插图
总导演 寒露:今晚看完直播,心绪难平。从创意到实施,几十天的艰辛苦熬,几十天的牵肠挂肚,今天终于在荧屏呈现。由于经费太有限,又想做出新颖而有品质的作品,考验着主创团队和所有参与者的水平和职业操守。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这次选择在建川博物馆完成沉浸式诗文演诵,是一种尝试和探索。博物馆珍藏着国家记忆,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让演诵者,让所有参与团队,让年轻的莘莘学子,带着满腔的激情走近他,以一首首掷地有声的诗文演诵他,无疑是一次世界观的重塑,浩然之气的培养,红色基因的有效庚续,也是对当下文艺界不正之风的有力回击。
感谢所有参与者付出的辛劳与智慧,我们以满腔的激情和真诚,完成了对新中国72岁生日的深情献礼,也是一次对英雄的回访,对初心的叩问。展现了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主流情怀。
建川博物馆!《聆听新中国》创作者:让英勇从博物馆里走出
文章插图
总撰稿 潘勇:节目准点看了,作为参与者,最大的感受恐怕还是:为了这最后的呈现,大家一路走来真不容易!观众只看到结果,而我们却经历了过程,就像老话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至于节目创意方面的主要特色,其实就包含在“情景诗演诵”这一核心定位里。首先,是将博物馆的“景”与诗歌的“情”充分结合,借助故事性或情景性的符号牵引,真正达成“情景交融”的沉浸式艺术效果。其次,是在传统诗歌朗诵的表达手法上大胆植入“演”的戏剧元素,以“演诵合一”的视听融合,放大诗歌艺术的审美空间,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总之,所谓“情景诗演诵”,也就是“情景交融,演诵合一”。
建川博物馆!《聆听新中国》创作者:让英勇从博物馆里走出
文章插图
视频导演 周游:已经记不清接到这个任务的具体时间,只记得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时间紧任务重,多个环节需要紧密配合,一个环节出问题意味着整体节目受损,做出来是什么效果,没有底!但是,文艺工作者,热情和责任感是刻进了骨子里的,干就是了!每个岗位都尽力着,在经费不足、时间紧迫与节目质量之间平衡着,寻找最完美的结果。有凌晨五点出发的主持人;有鏖战5天,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的摄制组;有默默候场还要随时饱满着激情的学院师生……节目播出以后,超乎意料!自己激动的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么多人,眼往一处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博物馆文物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热血塑造了东方巨国,我们美好的呈现则是对他们最崇高的敬意!——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