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典先生&凄凄秋雨思于老——想念于书典先生

文/姜波书典先生&凄凄秋雨思于老——想念于书典先生
文章插图
于书典先生 1932年出生烟台, 济南著名规划专家、原省会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第一批国家注册的城市规划师 ,济南市政协第七、第八、第九届委员。
于书典先生走了。
闻此噩耗,哀痛难言。
两个月前的7月13日,我刚刚去于老的家里拜访过他,相谈受教的场景清晰如昨,凄凄秋雨中回忆和于老交往的点滴。
和于老认识是在1996年春天,当时我在刚创刊的《济南时报》连载了一系列关于济南老建筑的稿子。一天,接到济南市史志办的一个电话,说济南年鉴想作《济南房屋建筑集萃》的一个专栏,希望我能集中写一下济南的历史建筑。打电话的史志办的徐维亭主任建议我具体写哪些词条目录要请教一下市建委的于书典先生,并给了我于老的电话。于是,我到于老的家里拜访,这是我和于老的初识。于老那时候住在佛山苑小区的建委宿舍,一口地道的烟台话,我也是烟台人,乡音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在于老的书房里,我把遴选的条目一一拿给于老审核,于老又给我一些增减的建议,由于每一个条目需要现场拍照,一一核实,我便经常去于老家里请教,慢慢也和他熟悉起来。于老当时应该刚刚60出头,他一直称我为小老乡,时间久了,除谈论稿子以外,于老也开始跟我拉些家常。于老老家是烟台牟平的,少小离家,随父亲来到济南。但多年来仍乡音未改,对家乡的眷恋更是始终未变,有时于老也跟我聊起小时候家乡的生活场景和美食。
那一年,在于老的指导下,我在济南年鉴共完成了从德国领事馆、德华银行到上世纪50-60年代完成了山东剧院、百货大楼、山东省工业展览馆等28条近现代建筑的梳理,得到济南史志办的肯定。大概是因为《济南房屋建筑集萃》这个栏目比较新颖,第二年,济南史志办又与我联系,希望我能再写一部分济南70年代到90年代的新建筑,这对我是个极大的挑战,当时我对大部分建筑的设计单位、设计师、建筑面积等不熟悉,于是又去请教于老,于老说你先去调查拍照,这些建筑的资料我到建委找。就这样,97年在于老的支持下我们共同完成了35处济南现代优秀的建筑条目,涵盖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完成的山东省体育中心一直到90年代刚刚完成的银座商城、济南日报大厦等当时济南优秀建筑。
两期的《济南房屋建筑集萃》共3万多字,基本涵盖了济南的典型近现代建筑。如今,不仅不少早期优秀近代建筑如铭新池、齐鲁金店都已经消失,就连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齐鲁宾馆、国贸大厦等也都已拆除,我在于老指导下完成了这些建筑的记录,算是为济南留下一份宝贵的建筑资料。
书典先生&凄凄秋雨思于老——想念于书典先生
文章插图
1996年版的《济南年鉴》封面。1996年《济南年鉴》和于老共同撰写《济南房屋建筑集萃》共28条近现代建筑词条。1996年《济南年鉴》《济南房屋建筑集萃》说明:本栏目由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市史志办组稿,姜波、于书典、市史志办等撰稿和提供。
本来于老建议98年的济南年鉴再继续集中补充完成一批近现代建筑,但不知为什么史志办没有再提及这件事情,不过我和于老却成了忘年交,遇到济南建筑史料问题和困难,我就习惯性地常去家里请教。
2000年以后,于老任职山东省会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当时我的老师张润武先生也是专家组成员,每次实地调研,张老师总是叫上我。在会上于书典先生和张老师都是坚定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派,难免和某些领导想法不一致,当时也正是济南老城区大规模拆迁的时候,这也让很多专家痛心和无奈。2002年前后,高都司巷、芙蓉街、县西巷等历史街区大规模拆迁,我们在张润武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对济南的老街区进行抢救性测绘,当时的省城规划专家委员会对我们的保护工作也非常支持,于老对我们的工作更是从学术上和精神上都给予了极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