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双减”政策下,孩子应该学什么? 高校名师从《典籍里的孩子》谈起

导语:“双减”政策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光明健能KIDS独家冠名赞助,“以展示孩子语言表达艺术”为宗旨的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典籍里的孩子》已于近期播出,节目中孩子们所展示的语言艺术素养,或许正是在“双减”政策下,孩子们成长的方向。
司马光、孔融、曹冲、花木兰……这些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段段传世经典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发奋图强。2021年9月25日起,每周六晚17:00,《典籍里的孩子》都将在优漫卡通频道播出,节目的最终展演更将登陆江苏卫视。“赏中华典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讲好中国故事”为《典籍里的孩子》节目核心,每期节目都将从一个典籍故事展开,鼓励“当代青少年”理解经典,以史为鉴。
复旦大学#“双减”政策下,孩子应该学什么? 高校名师从《典籍里的孩子》谈起
文章插图

(光明乳业供图)
从2021年5月起,节目组在长三角近80所学校内发起“光明校园展示活动”,鼓励对典籍故事感兴趣,并乐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站上讲台,一展风采。2021年暑期伊始,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节目于上海正式录制。每期节目,都有以下三个内容组成:“个人突围战”、“典籍故事展演”、“跨时空对话”,节目组还邀请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楠,著名舞蹈艺术家黄豆豆,著名青年作家文吉儿,以“故事观察员”的身份,与现场近百名青少年一起,分享典籍故事,倾听当代孩子的心声。
复旦大学#“双减”政策下,孩子应该学什么? 高校名师从《典籍里的孩子》谈起
文章插图

(光明乳业供图)
“公众表达能力,对孩子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楠表示,“‘双减’政策,就是一个释放给家长、老师与孩子的信号:分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了,如何勇敢地在公众面前,分享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近而影响他人,传播积极、向上、准确的价值观,是当代青少年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而这种能力和学科成绩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却是家长与老师应该重视的一个教育方向。”
复旦大学#“双减”政策下,孩子应该学什么? 高校名师从《典籍里的孩子》谈起
文章插图

(光明乳业供图)
拥有复旦大学古典文学和哈佛大学现代文学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建华先生对《典籍里的孩子》节目赞扬有加:“此节目不仅带领孩子阅读经典,而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在经典中找到与个人经验的结合点,然后引导孩子用语言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这种训练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教育方向。”
“我们读典籍故事长大,我们说自己的故事成长”,《典籍里的孩子》项目发起人小新说,“这是一个属于表达者的时代,放眼望去,语言类综艺节目有很多,但专为孩子打造的却很少,我们希望《典籍里的孩子》可以成为一个平台,甚至是一个组织,把热爱公众表达的孩子聚在一起,以史为鉴,共同思考,不断地输出来自孩子的观点和心声,或许每个孩子,都能做5分钟的故事演讲家”。
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尚音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吴萍说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不应忘记教育的本质。孩子,是最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群人,在完成校内基本的学习任务后,我校非常鼓励孩子和家长多多离开灯光,走向阳光,不断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去,让孩子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在实践中磨砺自己,在实践中愉快成长。而《典籍里的孩子》就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实践体验,从公共表达能力的角度,让孩子把日常所学、所感、所思,通过故事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孩子综合艺术素养的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