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福利丨“双减”后阅读时间多了,知名作家赵丽宏为中小学生提了一个建议

“双减”之后 , 孩子们的空余时间多了 , 可以定定心心读更多好书 。 但该给孩子选什么样的书?家长应该怎样进行阅读指导?名著有必要在小学看吗?阅读理解题做不来怎么办?怎样的阅读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升?……
近日 , 著名作家赵丽宏接受了上海升学的专访 。 他是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最多的当代中国作家之一 , 但对于中小学生的阅读建议 , 赵丽宏坦言 , 不要用“阅读理解题”去捆绑“阅读”本身 。
“好文章就像一只鸟 , 不要总想着去解剖它”
中小学生对赵丽宏的作品并不陌生 , 多年来 , 国内中小学和大学语文课本及新加坡中学中文课本 , 共选用了他的49篇散文作品 。
但如果让他做自己作品的阅读理解题 , 能做对吗?
赵丽宏坦言 , 有些题目其实是一种过度解读 。 “我有一篇被纳入了教材的文章 , 叫做《学步》 , 是写给儿子的 。 他六年级时学到了这篇文章 , 就拿着练习册来问我 , 让我来答题 , 但我觉得没有办法回答 。 ”
让赵丽宏犯难的题目 , 包括“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怎样的词?用得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能不能换成别的词?为什么?” , 而标准答案是“这个词用得好 , 不能换成别的词” , 但在原作者赵丽宏眼里 , 这样的题目就是“对学生的刁难” 。
“事实上 , 我心目中的答案是:用得还可以 , 因为是作家深思熟虑后使用的;但这个词可以替换 , 因为不同孩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相应的答案 , 无论这个答案是比原作的词语更好 , 或是没那么好 , 都不要紧 , 因为这才是语文学习中探索的乐趣和意义 。 ”
在他看来 , 语文学习归根究底 , 不是一字一词的得失 , 而在于长年累月的积累 , 语文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修为 。 现在市面上的书不是太少 , 而是太多 , 因此 , 在“修行”之初 , 家长就要在有限的能力内 , 为孩子提供好的文字 , 让孩子一路都看到好的风景 , 提升内心的感知能力 , 从有形到无形 , 静待花开 。
赵丽宏|福利丨“双减”后阅读时间多了,知名作家赵丽宏为中小学生提了一个建议
本文图片

图/视觉中国
赵丽宏还曾经收到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来信 , 因为学生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和教参不同 , 所以特地来请教这种理解是否恰当 , 他认为:“一本书中有更多的人物、情节 , 如果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有些自己的念头 , 甚至能从这样的表达中 , 读到一些作家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事情 , 那是再好不过的 。 ”
在赵丽宏看来 , 一篇好文章就像一只活的、灵动的鸟 。 它站在树上 , 有彩色的羽毛 , 还会唱歌 。 如果你要去抓它 , 它拍拍翅膀会飞起来 。 但有时语文的阅读理解分析 , 就像把这只鸟放在笼子里 , 让学生观察 , 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下来 , 最后解剖 , 这只鸟被解析得明明白白 , 却了无生气 。
“我们要做的 , 难道不应该是让孩子观察树上的鸟 , 听它们歌唱 , 看着它飞 , 甚至和它一起飞吗?” , 在他看来 , 在孩子求知欲、好奇心最旺盛的年龄 , 不要用“阅读理解题”来捆绑“阅读”本身 , “大量阅读 , 读好书 , 是最重要的 。 ”
绘本与纯文字 , 各有各的趣味
近年来 , 儿童书籍丰富多彩 , 也让家长们在选择时犯了难——都说名著是好书 , 但里面有些儿童不宜的情节 , 该不该让孩子看呢?名著都是大部头 , 孩子没时间看 , 但缩编版会不会没有营养呢?怎么才知道孩子阅读后是懂了还是没懂?那么多名著朗读音频 , 能替代纸面阅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