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唐诗与考试|37:考生没答完卷也能中进士,你信吗?

在唐代,有一年的进士科考试结束后,一个落榜考生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找主考官张谓讨教。张谓读了他送来的一首诗后,不由有些后悔不及,认为自己眼光不准,遗漏了一位优秀人才。他对那位考生说,“你这首诗展现出来的功力,以后必将会发挥作用的(‘所投六韵,必展后效’)。我劝你不要灰心,回去好好复习,明年从头来过就是。”在唐代,考生向名家递送应试练习作品,叫做“投行卷”。
那位考生的那首受到张谓好评、题为《下第献座主张谓》的六韵诗,是这样写的:“謇谔王臣直,文明雅量全。望炉金自跃,应物镜何偏。南国幽沉尽,东堂礼乐宣。转令游艺士,更惜至公年。芳树欢新景,青云泣暮天。唯愁凤池拜,孤贱更谁怜。”这首诗的核心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识能力,也有报效国家的志向,但由于出身低贱,所以屡遭埋没,怀才不遇。“座主”,是指主考官。
转过年来,那位考生又报名参加了进士科考试,主考官还是张谓。在试帖经考试时,那位考生憋了半天,却没有写出一个字来。巡视考场的张谓发现了这一情况,就问那位考生为何不抓紧答题。那位考生很老实地说,自己读书不够多、背书更少,试卷上的题都不会,答不上来,要不干脆弃权算了。不忍心让这位有才考生再度落榜的张谓,就又行使了一把自由裁量权。他对考生们宣布道,试帖经答不上来的,可以以写命题诗替代,并给出了命题诗题目《天津桥望洛城残雪诗》。天津桥,是东都洛阳科举考试发榜之处。
张谓此举,倒也不算很离谱,因为他面对的是全体考生,而不是仅仅照顾那位考生一个人。有人撰文称,那位考生是因为字写得不好,怕难入考官法眼,所以才要打退堂鼓。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把试帖经这种考试形式,误认为是临字帖考试了。试帖经考试的要求,前面已有简要介绍,此处不再多言。
那位考生虽然擅长写诗,但却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主儿,笔头子不快。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他,熬了大半天,快到天黑完场了,才憋出四句诗二十个字来。眼见不能按规定要求答完试卷,那位考生只能无奈交卷。他愁眉苦脸地对张谓说,“主考官大人,我反应太慢,实在没办法按要求完成命题诗的写作了,勉强只凑了这么四句,怕是枉费了主考大人的一番好意。”
张谓接过那位考生的试卷一看,不由连连叫好。他对那位考生说,“这不就是一首上佳的五言绝句吗?再多写就是多余的了,还要什么六韵八韵啊。你就放宽心回家等好消息吧。”考试中“再多写就是多余的”这种话,本书已经是第二次出现。所不同的是,前一次是出自考生自己之口,这一次是出自主考官之口。而到了发榜之时,那位考生果真就榜上有名了。
那位考生试卷上的四句诗,是这么写的:“新霁洛城瑞,千家积雪寒。未收清禁色,偏向上阳残。”从五言绝句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首意思比较完整,也有较佳意境的作品。但从考试的角度看,就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张谓将其视为完整答卷,并且没有影响那位考生的录取,应属违规无疑。而这一考场违规行为,居然成就了一段科场佳话,多少折射出古人制度意识的缺失。
这段趣事,发生在大历九年(774年)进士科考试期间。那位被主考官张谓格外关照,并最终得以录取的考生,名叫阎济美。而阎济美的籍贯及出生年份,史载不详。
虽然在录取阎济美的问题上,张谓过度行使自由裁量权有所不当,但总体而言,他称得上是一位好考官。天宝二年(743年)进士及第、做过礼部侍郎的张谓,共担任过三届进士科主考官。在工作中,张谓不问门第,唯才是举,拔擢了不少出身寒门的有识之士。张谓主持科举考试的所作所为,深受朝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