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本文图片

赠卫八处士
杜甫〔唐代〕
人生不相见 , 动如参与商 。
今夕复何夕 , 共此灯烛光 。
少壮能几时 , 鬓发各已苍 。
访旧半为鬼 , 惊呼热中肠 。
焉知二十载 , 重上君子堂 。
昔别君未婚 , 儿女忽成行 。
怡然敬父执 , 问我来何方 。
问答未及已 , 儿女罗酒浆 。
夜雨剪春韭 , 新炊间黄粱 。
主称会面难 , 一举累十觞 。
十觞亦不醉 , 感子故意长 。
明日隔山岳 , 世事两茫茫 。
【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今天用气象万千这一款的的毛笔写写 。 和前面几次用的“大观在上”的是姊妹款 , “大观在上”这款是特别软的纯羊毫 , 不好把握 , 这一款容易把握一些 , 这款更方便你挥洒 。 这是八尺对开的纸 。
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本文图片

人生不相见 , 动如参与商 。
今夕复何夕 , 共此灯烛光 。
开头这两句 , 点出了这首诗的主旨“不相见” 。 见 , 就是前面讲的感遇里的“遇” , 也是《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里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遇” , “遇”在书法上是纸笔之生 , 之相得 , 之相遇 。
我们可以直接在“书写作为一种形式”上来体现诗意所讲的内容 。 用书写这件事本身来体现诗意的内容 , 人与人的相见不相见 。 我们直接通过笔与纸来体会相见不相见 。 写时候 , 尤其要体会笔在纸上相遇、相触这样的触感觉知 。 体会让这个笔锋啊 , 也就是体会笔自身的重量 , 它在纸上这么划过去 , 我们对它略微施加力量 , 不需要特别地施加很大的力量 。 略微施加一点点 , 让它在纸上走一些 , 我们实际感受的不是施加的力量 , 而是这支笔自身的重量 , 一个人以其自身存在这样的的负重 , 生命难以承受之轻 , 难以承受之重 , 这个轻重去体会它 , 这就是纸和笔的相遇 。
就像我们的书法网课 , 是人与人的相遇 。 “今夕复何夕 , 共此灯烛光” , 这个时候天还没亮 , 人们都还在熟睡 , 我们相遇 , 相遇在台灯之下 。 今夕复何夕 , “今晨复何晨“ , 共此灯烛光 , 在灯光之下 , 感受纸与笔的相遇 , 人与人的相遇 , 感受这一点的时候呢 , 只需要去感受自身的存在 , 他人的存在 , 感受笔的存在 , 纸的存在 。 像这样天还没亮的凌晨 , 来感受一首唐诗 , 我们朋友之间通过网络这样相互的感遇 , 不需要用力 , 只需要感受对方的存在 , 只需要感受这件事本身就可以了 。
现在老朋友相遇 , 杜甫在他的《赠卫八处士》里 , 他们共此灯烛光 , 你想想这个“共此灯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灯烛光?它是一个永恒的“灯烛光” 。 为什么是一个“永恒的灯烛光”?实际上这个“灯烛光”已经跳出了全部的相逢、感遇和不相见 , 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后面所有的关于他们如何分别、如何重逢的叙述 , 都是在灯烛光之中的一个回顾 , 后此一切皆为回忆 , 都是在灯烛光的笼罩之下 , 就仿佛这个“灯烛光”在宇宙伊始的时候 , 就已经亮在那里了 。 就仿佛人与人分离了之后 , “动如参与商” , 难以相见 , 最后“明日隔山岳 , 世事两茫茫” 。 即使分离了 , 即使我们都不在了 , 曾经在灯烛光中相会的人都不在了 , 而仿佛这个灯烛光还在那里亮着 , 是永恒的灯 , 是每个人心中的灯烛光 。
后面的事儿 , 还没开始讲 , “灯烛光”就已经亮了起来 , “灯烛光”就给人这种感觉 。 但是“今夕复何夕” , 这样的一个“灯烛光”给这样的一个世事难料的世界 , 给人一个永恒不灭的温暖的希望 。 像我们这样的一个网课 , 无始以来 , 从暗昧中走来 , 是忽然就亮了二十来分钟的“灯烛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