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黄河清”为什么被古人视为“大凶之兆”?气象学家揭开奥妙

大家好,我们的小楠姐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古代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常常刻意对自己进行包装与美化,宣扬自己“受命于天”,“君权神授”,以此渲染自己尊崇地位的合法性,营造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在众多包装手段中,祥瑞,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措施,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所谓“祥瑞”,就是指如果皇帝是圣主明君,自然界的日月云霞、江河山川、动物植物,都会呈现出一些罕见而特异的现象,代表“天意”对皇帝的赞许与肯定。这些祥瑞现象,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的完全是为了迎合皇帝欢心的胡编乱造,也有一些属于某种自然现象,被人为赋予神秘色彩。


黄河清$“黄河清”为什么被古人视为“大凶之兆”?气象学家揭开奥妙
文章插图

其中,“黄河清”是众多祥瑞现象中一个很常见的经典“模板”。由于黄河上游流经黄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地区,两岸的水土流失和自然雨水冲刷,每年都把大量的黄土带入河水中,致使河水长年呈现深黄色或者棕黄色,黄河之得名即由此而来。


黄河清$“黄河清”为什么被古人视为“大凶之兆”?气象学家揭开奥妙
文章插图

但由于种种原因,黄河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某些河段突然变清的奇观,由于极为罕见,被很多古人认为是某种天兆。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大吉之兆,有“黄河清圣人出”之说,其他类似说法不胜枚举,如“旧传一清三千年,圣人乃出天下安”,“我愿河水年年清,圣人在上圣复生,千龄万代常太平”,“河清海晏”的成语也据此而来,作为一种祥瑞现象,被认为是天下太平之象。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还有一种主流观点恰恰相反,认为黄河变清是“大凶之兆”。这种说法的历史渊源极为悠久,几乎与“黄河清圣人出”的观点同时形成。已有历史资料显示,黄河第一次变清,发生在东汉建武九年,到东汉延熹八年,黄河再次变清,群臣纷纷上书称贺。


黄河清$“黄河清”为什么被古人视为“大凶之兆”?气象学家揭开奥妙
文章插图

大臣襄楷却别出心裁地指出,黄河清乃是大凶之兆,“河者,诸侯位也。清者属阳,浊者属阴,河当浊而反清者,阴欲为阳,诸侯欲为帝”,他从传统五行观点出发,河水属于阴性,浑浊为其本色,由浊变清预示有人要犯上作乱。这种观点得到很多人认同。隋朝大臣王劭也提出“河清,诸侯为帝”的类似观点,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更是搜罗整理一大批实际例证,证实黄河变清很大一部分发生在改朝换代之际,反复论证了“黄河清,诸侯为帝”的观点,认定黄河清不是啥好兆头。


黄河清$“黄河清”为什么被古人视为“大凶之兆”?气象学家揭开奥妙
文章插图

两种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古人为什么认为黄河清是大凶之兆?随着现代自然科技的发展和气象学研究的深入,气象学家们也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剖析,并揭开了奥妙。首先,黄河在自然状态下的变清还是浑浊,都属于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与人间世事并无必然联系,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过是自然界按照自身运行规律出现的正常现象,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点,黄河为什么会变清?黄河变清的原因,无非是两点:剧烈的旱灾或者酷寒。如果黄河中上游流域发生连年大旱,降雨量急剧衰减,导致一定时间段内裹挟冲入河道中的泥沙黄土大大减少,河水中含沙量骤然下降,就会形成黄河清的奇观。


其次,在气温极低的酷寒年份,黄河出现大面积封冻,流水趋缓,泥沙大量下沉,冰封河道也减缓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使流入河道的泥沙减少,也会出现水质变清的现象。但是,剧烈的旱灾和极寒天气,不仅让黄河变清,还会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造成极大破坏,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饥荒,从而进一步诱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大起义,和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都与当时的严重天灾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