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成长文学”缺乏“成长”特质?新时代,儿童文学面临新问题

日前,新时代儿童文学论坛暨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2021年年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作家、研究者围绕如何继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回应大家对儿童文学的期盼;新的历史方位上,儿童文学又当如何培养优秀的“未来人”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儿童文学$“成长文学”缺乏“成长”特质?新时代,儿童文学面临新问题
文章插图
当下儿童文学需要贯穿历史与未来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称,“新时代儿童的生活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少年儿童的审美及精神生活、少年儿童所面临的新问题等,这些来自新时代的课题与以往有着很大的变化。”
在他看来,新时代向所有人敞开了新的经验,对少年儿童来说,各种各样的时代主题,从文化,到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都在不断涌现,但这些新经验在当下的儿童文学中的反映并不充分。一代有一代的创造,一代人要处理一代人的经验,如何教育这个时代的孩子,如何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这个时代孩子的审美要求,这对儿童文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的要求下,儿童文学要由过去相对粗放的发展,转变成高质量的发展,在时代和文化的层面要以更高要求来看待我们从事的事业,存有更为高远的志向。”李敬泽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深刻意识到,面前的天地广阔,责任重大,需要踏踏实实地去思考我们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考验,以及新的可能性。”
“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在于创新和质量,要在这些方面努力走向儿童文学的星辰大海。”在童书出版人海飞看来,当下儿童文学需要贯通历史和未来,挖掘中国最精华的传统文化,在对古老主题的打破和重拾中,与对未来的愿景结合起来;贯通数量和质量,警惕于市场驱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写得慢一点,出得精一点,把最好的作品带给孩子;同时需要贯通中国和世界,努力创造国际化的儿童文学,“期待更多出现大格局的儿童文学作品”。
一些“成长文学”缺乏“成长”特质
在谋求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攀升时,学者朱自强提倡重视“成长”书写。据他观察,“成长小说”的作品所占比例并不高,一些以“成长文学”来标榜的作品,尚缺乏“成长”的特质。一些以整本书的规模来写“并列型”故事的作品,一些貌似长篇却没有主线的“松散型”故事作品,一些人物性格没有发展,原地打转的作品,一些没有呈现出主人公的精神磨难和寻路状态的作品,都很难称其为“成长文学”。
对此,朱自强建议,提升儿童文学“成长”书写的艺术功力,作家需要在思想上,获得对人生、对儿童的心灵世界、对教育和未来的独到的理解力、阐释力和洞察力;在艺术上,获得建构具有充满逻辑推助力的“发展型”故事的创新能力。
需在文化想象层面创造精神代言人
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发展态势一直向上向好,取得了卓著的文化成就。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对此兰大文学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者李利芳提出,一是在普遍意义上,对当下儿童生活现实、心理与精神现状的关切不全面不及时,典型儿童形象塑造乏力,具有时代感、开拓性、价值引领性的儿童人物形象非常匮乏,我们需要给每个时代的儿童在文化想象层面创造精神代言人。
二是在儿童的文学“世界”的创造上,题材范围还非常受限,文学的远见决定了我们对中国儿童的未来想象。“从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他们看见的景观能有多大,我们的儿童文学世界就有多大。”李利芳说道,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的主人,他们要去迎接与战胜这场大变局,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全方位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考虑的儿童全面发展的问题,就是制约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