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基础知识( 二 )


2.食饮有节
食饮有节,是要求饮食不可饥饱无度,并且进餐要有规律,养成定时定量的良好习惯 。
(1)中医养生学强调饮食必须要定时、有规律 。所谓:“食能以时 , 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有规律地定时进食,可以保证人体消化吸收过程有节奏地进行活动,使脾胃功能协调配合,有张有弛,维持平衡状态 。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 , 各餐间隔的时间约4~6小时,这比较符合生理卫生的要求 。《养病庸言·六务》说:“早餐必在寅卯之间,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时也 。”经现代研究证明,早上7点前后、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跃 。
在做到每日饮食定时之外,为了适应生理活动和工作劳动的需要,还必须注意一日三餐的合理分配 。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随昼夜变化而有盛衰的不同 。一般来说,白天阳气偏盛,能量消耗多,机体代谢旺盛 , 需要的营养也必然多,进食可多些;夜晚阳衰阴盛,活动量相对减少 , 静息入睡而代谢缓慢,进食可少些 。
(2)饥饱适度,是指饮食定量要合理适中 , 不可过饥过饱,否则便会影响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康不利 。中医学认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依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若饥而不能食,渴而不得饮,气血生化无源,脏腑组织失其濡养,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灵枢·五味》说:“谷不入 , 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反之,饮食过量 , 或经常摄入过多的食物,或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 , 亦可加重脾胃负担,损伤脾胃功能,使食物积滞于胃肠,不能及时消化,一则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输布,二则聚湿生痰化热 , 变生他病 。
3.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指饮食调和、饮食卫生、饮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是饮食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饮食所宜:一是食宜新鲜 。新鲜、洁净的食物,既保持了其中的营养成分,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还防止了病从口人 。二是食宜细软 。孔子曾说:“食不厌精,脍(kuai , 细碎的肉)不厌细 。”(《论语·乡党》)细软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 不会损伤脾胃 。故《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明确指出:“一切肉惟须煮烂” 。
三是食宜细嚼缓咽 。进食时应从容缓和,细嚼慢咽 , 这对消化有很大帮助 。因为在细嚼缓咽过程中,使口中唾液大量分泌,能够帮助胃的消化 。
【饮食养生的基础知识】四是食宜专致愉悦 。《千金翼方·养性·养性禁忌》中说:“食勿大言”、“饥不得大语 。”说明古人主张进食时要专心致志 , 集中注意力,不可一边吃饭一边思考其他事情,或边看书报边吃饭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响了食欲,纳谷不香 , 又不利于消化吸收 , 久之还会引起胃病 。乐观愉快的心情可使人食欲大增,并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
(2)饮食所忌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曾指出:“凡饮食滋味 , 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 。……不闲调摄,疾病竞起 。”意思是说人们之所以进食各种食物,是为了滋养身体 , 但吃了不相适宜的食物,反而会危害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 , 饮食养生也应重视其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