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危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古尔纳的流散

古尔纳从198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 , 其作品主要以殖民主义及流散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身份危机为题材 。
英国文学评论界对古尔纳的创作赞誉有加 , 认为他既有奈保尔的锐利文风 , 又有本·奥克里的诗性语言 。
在他的小说中 , 读者不难发现一种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 , 出于对非洲故土的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感到不满甚至痛恨 , 流散者们希望在英国找到心灵的寄托;
另一方面 , 由于非洲文化根基难以动摇以及英国社会的排外 , 他们又很难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相融合 , 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召唤出来 , 不停地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之间协商 , 试图找到一种平衡 。
《天堂》 (Paradise, 1994)
本书被普遍认为是古尔纳的代表作 , 曾入围1994年度的“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 。 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的东非 。 当时的东非遭到欧洲殖民列强全面瓜分 , 英国殖民者驱逐当地土著居民 , 德国人则计划修建一条跨越东非大陆的铁路 。 为了偿还债务 , 小说的主人公尤素夫十二岁时被父亲卖为契约劳工 , 对此 , 年幼的尤素夫并不知晓 。 他被送到“叔叔”——富商阿布达尔·阿齐兹的店里干活 , 受尽了剥削和奴役 。 此后 , 尤素夫跟随叔叔的商队到处游弋 , 在长达八年的商旅生活中 , 从乡村来到了海滨城市 , 从简朴的生活方式转换到城市商人的复杂生活方式 , 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青年 。 他目睹了部落争斗不断、迷信盛行、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猖獗的非洲 , 亲身体验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世态炎凉 。 他认识到了主人和仆人、商人和村民、伊斯兰教和万物有灵论之间的复杂关系 , 目睹了殖民主义带给非洲人的灾难 。 《天堂》既是一部关于尤素夫的成长小说 , 又是一部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非洲殖民化历程的历史小说 , 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书写的非洲历史 。 小说的题目颇具讽刺意味 , 评论界常常拿《天堂》和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作比较,把前者视为对英国文学经典文本的后殖民反写 。
《令人羡慕的宁静》 (Admiring Silence, 1996)
本书描述了一个夹心人的痛苦 , 他夹在两种文化之间 , 每一种文化都因为他与另一种文化的关联而否认他 。 主人公兼叙事者是一个无名的非洲大学生 , 为了躲避政治迫害 , 逃离了家乡桑给巴尔岛来到伦敦一所中学教书 。 后来 , 他娶了一位英国妇女并有了一个女儿 。 这个看似温暖、浪漫的故事其实隐藏着焦虑和不安 。 他必须面对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以及自己融入英国社会的矛盾心理 。 为了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 , 他不停地创作文学作品 , 希望藉此确立自己的身份 。 在英国的二十多年里 , 他与家乡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 像一个难民一样在英国寄人篱下 。 二十年后 , 坦桑尼亚的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 , 他得到了一个重返故土的机会 。 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 , 这次回归让他意识到自己在家乡成了一个外来人 。 通过这次回乡之旅 , 他意识到自己身上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 他不再属于坦桑尼亚 , 也不可能完全融入英国社会 , 只能作为一个“流放者”在英国和坦桑尼亚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空间 。
《海边》 (By the Sea, 2001)
本书曾入围2001年度的布克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 讲述了二十世纪末从桑给巴尔来到英国寻求政治避难的中年人萨利赫·奥马尔的遭遇 。
他一抵达伦敦的机场就遭遇了来自英国人的歧视和排外 。 移民局官员凯文·埃德曼对这位外来者的恐惧和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先生 , 你们这些涌到这里来的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带来的危害 。 你们不属于这里 , 我们的价值观念一点都不一样 。 我们不希望你们在这里 。 我们会让你们的生活艰苦 , 让你们受气 , 甚至对你们实施暴力 。 先生 , 你干嘛非得让我们这样做呢?”
奥马尔因未能提供寻求避难的理由而遭拘留 , 埃德曼利用检查行李的机会偷走了奥马尔最珍贵的财产——一个装香料的桃花形木盒子 , 象征性地剥夺了他对故土的记忆 。 他就像一艘无舵的小船, 飘荡在英国的海面 。 与殖民主义时期欧洲人旅行书写中塑造的非洲形象不同 , 《海边》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 , 并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他者”视域 。
哪些作家能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天赋能带给作品更多的维度
在今年9月 , 诺贝尔文学奖的官网发布了一篇专访文章 。 专访的对象为瑞典作家艾伦·玛特森 。 除了是一位小说家 , 她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 , 即瑞典学院和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成员 。
在这篇不太长的访谈中 , 艾伦·玛特森回答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确定过程 , 从200多获选作家中选出20位 , 之后再从其中选出5位进入短名单 。 最后确定获奖者时 , 会用电话通知 。 另外 , 艾伦·玛特森非常强调作家某种天赋的重要性:除了一生坚持不懈地努力 , 要能将自己的某种天赋发挥出来 , 成为不可复制与取代的特质并展现在作品中 , 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问: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艾伦·玛特森:提名过程是有一个体系的 , 否则工作量太大了 。 因此我们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具备提名资格的人选 , 包括学者、评论家、文学组织和学术机构的发言人 。 曾经的获奖者和瑞典学院的成员也可以提名 。
问:任何人都可以被提名吗?
艾伦·玛特森: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被提名 , 只要能写出杰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要求 , 我们只看重作品的质量 。
问:你们用什么标准来选择获奖者呢?
艾伦·玛特森:我们只看重文学作品的质量 。 获奖者必须已经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 当阅读他们的作品时 , 读者能够感受到某种力量 。 他们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一种持续的发展 。 但是优秀的作家非常多 , 要成为获奖者还得有更多的东西 。 但是很难解释清楚那是什么 。 我觉得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 , 浪漫主义者可能称之为神圣火花 。 对我来说 , 那是一种行文中的声音 , 我只能在这位作家的作品中听到 , 而非任何其他地方 。 虽然很难解释清楚 , 但当我遇见的时候 , 我是清楚知道的 。 天赋能带给作品更多的维度 。
问:提名的过程是怎样的?你们有短名单吗?
艾伦·玛特森:有一系列名单 。 首先是220位左右的长名单 , 包括世界各地的作家 。 然后我们会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的帮助 , 在这份名单中进行筛选 , 留下20位作家 。 接下来我们会精挑细选 , 直到选出5位作家进入短名单 。 当面对这5位候选人的时候 , 瑞典学院和评委会开始面对真正的工作 。 评委会要阅读这五位作品的所有作品——阅读、思考、评价以及非常清楚地解释你对这些作品的看法 。 最后我们要选出一位获奖者 , 我们会讨论也会投票 。
问:我如何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艾伦·玛特森:如果你能够一直阅读、写作 , 将你的一生都奉献给文学写作 , 并且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 。 但是你还需要某种特殊的天赋 。 你可以发展这种天赋 , 但是如果不是与生俱来的 , 你是无法在自身中创造出这种东西 。 我对这一点非常肯定 。 所以这是努力和天分的结合 , 但是努力的部分并非不重要 。 要成为优秀的作家 , 需要投入很多很多努力 。
【身份危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古尔纳的流散】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陈谋 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