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京城吹来的这股海上艺术新风,源自华夏,更属于当代
文章插图
今天,由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作为学术支持的“青苔上”庞飞作品展于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期一周。
庞飞是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他出生于陕南,巴山汉水和黄土地的滋养在其创作取向上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一脉络和其长期受熏陶的海派文脉交互生发,共同推动着庞飞的艺术发展。上海中国画院与北京画院同为具有悠久历史与光荣传统的艺术机构,交流互通不断。此次画展也是上海中国画院年轻一代画师首次赴京办展,可谓对京沪两地艺术交流的良好促进。
文章插图
在刚刚结束的苏州博物馆个展中,庞飞分系列展示了自己近20年间的水墨探索。此次北京画院个展,则侧重展示庞飞从传统笔墨出发指向当代的艺术实践,共集结作品近40件(组)。
如果说苏州博物馆个展是一个小结,那么北京画院个展则突出了其从笔墨维度出发的突破。从画展中创作于2006年的积墨小品《巴山夜雨》到今年的大幅彩墨《万山红遍》,时间跨度20年,脉络清晰可见。
文章插图
庞飞《梵音》,2020
画展取名“青苔上”,除却诗的意蕴,还在于庞飞从王维《鹿柴》诗中领悟到的对艺术与生活的态度,“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他看来,回到艺术史,只有扎根土地的才是创作的真谛。这是一种自足的寂寞之境。青苔默默无闻,似有似无之间却牢牢抓住这片土地。
青苔上,让人们看到这样一种姿态:面对艺术,在虔诚中心怀敬畏。中国人讲“天、地、人”,很清楚地安顿好了人的位置,所以要回到真山水,要热爱自己的艺术,而不要迷恋艺术中的自己。
文章插图
庞飞《巴山夜雨》,2006
笔墨议题向来是水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视者以为有,轻视者认为无,百年间论争不息。近年笔墨议题稍显沉寂,是否这一代艺术家忽视了笔墨议题甚至是笔墨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值得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说,庞飞主动指向当代意识的笔墨实践无疑是应当得到重视的实验。
文章插图
庞飞《万山红遍》, 2021
传统与当代就是截然相悖的吗?传统就是死的,当代就是活的?对于如何理解传统与当代,庞飞有着自己的思考,那就是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所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指迹象之外,环中喻空虚之境,其本质在于“超越”。他认为,无论传统与当代,均不是用来跟随,而是用来超越的。
因此,在庞飞眼里,他的水墨一以贯之,都是通过山水显现思想,即使是被人视为抽象的水墨实验,其背后仍然是扎实的山水意象与人文情怀。
文章插图
庞飞《桃源新境》, 2020
庞飞兴趣广泛,对书法篆刻包括蒲石雅玩均有用心,作为上海资深策展人,对当代艺术的研究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归结到创作,庞飞之所以能够在传统与当代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区域之间游走,正是因为有长期不懈的笔墨修炼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他艺术探索的全过程。他由此总结:传统不一定是死的,当代也不一定是活的。
文章插图
面对艺术现状,传统与当代是每个艺术家都无法回避的课题,这个看似对立矛盾的概念也是艺术创作的两极,每个艺术家都在之间寻找自己的定位。庞飞所说传统与当代的生与死,也是他多年艺术探索的总结。他解释说: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艺术家“这个人”。从人出发,有感而发,寻找对世界的“看法”,才他是创作的出发点。他追求的是立足本土和个人体验、自然生长的当代艺术。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艺术家$俞晓夫新展:信笔“闲聊”,灵动的“上海表情”跃然纸上
- 春联|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陈伟@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陈伟 作品展
- |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李金占作品展
- 海伦·贝兰德#加拿大女艺术家现实主义人体油画,细腻逼真,引人遐思
- 奈特$英国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女性艺术家——皇家女爵士劳拉·奈特夫人
- 诗词@19首诗词,描写秋天的守望深秋大海逢涨潮,傍晚风吹树欲摇
- 鲁公!艺术家最体面的活法:参加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