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看展览|从莘庄镇出发,用艺术的方式探讨城市变迁的感受

莘庄曾经是上海县县府所在地 , 见证了上海县漫长的历史 。 二十多年前 , 随着上海地铁一号线通车至莘庄 , 这一地区参与了加速的城市化进程 , 也经历了不少传统村落地名的消失 。 正在上海莘庄的X SPACE未来主题馆举办展览“彼此/TRANSITION” , 从莘庄本地出发 , 探讨城市变迁所带来的感受 。 展览由施瀚涛策展 , 邀请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其他文化工作者展开各自创作 。 澎湃新闻就本次展览采访了策展人施瀚涛先生 。
变化|看展览|从莘庄镇出发,用艺术的方式探讨城市变迁的感受
文章图片

策展人施瀚涛在开幕式现场 展方供图
澎湃新闻:本次展览让观众看到城市化进程中 , 原来上海莘庄(曾经是上海县县府所在地 , 见证了上海县漫长的历史)这些“乡下头”地方 , 慢慢与上海市中心融为一体 , 做到城乡无间 , 哪里都有大卖场 , 哪里都有美式咖啡 , 哪里都车水马龙 , 哪里都是不夜天 , “乡下头”里曾经所稀奇的地方 , 也渐渐同质化 , 当这些稀奇的迷人的东西作为艺术展品呈现在漂亮的展厅里的时候 , 尤其是本次展览中地方志专家褚半农的研究项目《东吴志》 , 在你的研究中 , 莘庄地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中失去了什么 , 得到了什么?
施瀚涛:你所提及的失去的和得到的 , 这不仅是上海莘庄地区城市化的问题 , 也是所有传统生活方式变化和消逝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 。 我想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吧 。 一个层面是我们所能直接看到的 , 比如就莘庄的空间形态而言 , 我们失去了小桥流水、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 , 得到了居住和使用更适合当代人需要的住宅和办公大楼 。 另外 , 我们也告别了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 以及相应的生活生产用具、方言、习俗等等;但是我们也逐渐习惯了更为便捷的现代生活 , 等等 。 这些在褚半农老师的《东吴志》部分的展陈中有比较具体生动的呈现 。
变化|看展览|从莘庄镇出发,用艺术的方式探讨城市变迁的感受
文章图片

《东吴志》 褚半农 展方供图
变化|看展览|从莘庄镇出发,用艺术的方式探讨城市变迁的感受
文章图片

《东吴志》 褚半农 展方供图
变化|看展览|从莘庄镇出发,用艺术的方式探讨城市变迁的感受
文章图片

《东吴志》 褚半农 展方供图
而另一层面是隐藏在这些可见的失去和得到下面的东西 , 比如说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 ,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受 ,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感情 , 还有身份认同等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 甚至断裂 。 上述这两个方面是今天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变化的表里两面 。很多朋友会去怀念和留恋一些直接看得到的东西 , 比如正在消逝的田园风光 , 或者老建筑、老城区 , 但最终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第二层 , 即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们的认知、价值观和感情带来的冲击 。 比如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等 。 这方面在社会学的“社会转型”研究中已经有很多深入的探讨了 。
我想第一层的变化是无法回避的 , 它一直在发生 , 也必然会发生 , 只是希望发生的过程是合理的 , 是人们所能接受的 。 但第二层变化是根本的 , 那就是 , 我们曾经在传统的生活中所获得的安心的感觉 , 这种感觉来自于一个社群成员之间相互的连接和关爱 , 和一些基本的共识 , 一种社群的归属感 。
【变化|看展览|从莘庄镇出发,用艺术的方式探讨城市变迁的感受】比如说参展艺术家厉致谦收集了莘庄已经消失的所有的自然村的名字 , 把他们一个个印在用于铺设铁轨的础石上 , 并且和今天这一地区新出现的各个新村小区的名称加以并置 。 这其中所表达或反映的正是关于失去和得到的问题 。原来这些村庄的名称其实并非抽象的 , 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中 , 这些名称已经和每个个体的生命经历联系在了一起 , 也成为文化符码 , 渗透在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之中;简单地说 , 这些名称就是一种故乡的代表 。 因此 , 这些名称的消失不是一个抽象的代码的消失 , 而是这些名称背后的故乡没有了 , 这是现代人的一个基本的困境 。 因此 , 在今天剧烈的社会变化中 , 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就是 , 人们是否还能慢慢找到新的连接、新的共识和新的归属感 , 并逐渐形成一系列新的、稳定的、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