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华东师大作家与批评家文献展:珍视过往,期许未来( 二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81级校友格非与中国现当代文学馆副馆长、1983级校友李洱是“华东师大作家群”的代表人物 , 两人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 格非说 , 在母校70周年校庆之际 , 举办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他祝愿文献展和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 李洱回忆了自己在丽娃河边、夏雨岛上、阶梯教室里度过的大学时光 , 感谢在华东师大相逢的命运之馈赠 。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蔡翔从自己早年的工作经历谈起 , 特别指出“华东师大作家群”为《上海文学》提供了很多支持 。 他认为“华东师大作家群”具有多样性、创造性等特点 , 其中最重要的是宽容性 , 能容忍彼此 , 更能容忍异端的存在 , 尤其是能在大学严谨的学术传统中带来视野的开阔和持续的创新 , 这很不容易 。
校友|华东师大作家与批评家文献展:珍视过往,期许未来
文章图片

陈丹燕的手稿《第一朵玫瑰常常不香》
2018年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发出了“华东师大作家群‘再出发’”的呼声 , 此后成立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 。 从现有教学出发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谈到自己对创办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的体会 。 他发现创意写作的学生似乎不太关心世界之外发生了什么 , 对学生是不是还能把写作当作一种“业余的状态”存有疑虑 。 他认为把一切都变成项目的校园氛围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作家 , 希望华东师大作家群和批评家群应该依然在专业的领域之外保持“业余的状态” , 锤炼个人的心性 。
校友|华东师大作家与批评家文献展:珍视过往,期许未来
文章图片

宋琳手书诗作《丽娃河》
华东师大的学术传统与批评力量 , 何以延续与发扬
批评家、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级校友许子东在视频中特别提到了他交给文献展的一份信件 , 是1980年代初钱谷融先生为他的论文 《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郁达夫新论》写给《文学评论》的推荐信 。 他认为这刚好是一个证明 , 证明中文系的老先生如何提拔、帮助年轻人 , 并祝愿华东师大的学术传统能够代代传扬 。
校友|华东师大作家与批评家文献展:珍视过往,期许未来
文章图片

《文学评论》对于题为 《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郁达夫新论》的审稿单
在王晓明看来 , 华东师大在1980年代之所以能形成好的创作氛围 , 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之前经受了磨难 。 历史是波浪式变化的 , 过去的事情不一定会永远的过去 , 所以华东师大的文脉传承 , 传的不仅是学问和才情 , 更重要的是精神 。 他强调 , 眼高如果只是因为才情 , 是不持久的 , 真正的眼高来自于理想 , “虽不能有 , 心向往之” , 要避免随着衰老和才情的消逝 , 眼越来越低 。
毛时安以两条河 , 几座楼 , 几个时代作为引线 , 追忆了当年的校园生活 。 他认为 , 对文学的追求也是对信仰的坚持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 不论顺境逆境 , 关键是走自己的路 , 不要在意别人的风风雨雨 。 对华东师大来说 , 永远要保持开放的传统 , 让师大的文脉像丽娃河一样在地球上流动、延续 。
校友|华东师大作家与批评家文献展:珍视过往,期许未来
文章图片

江南春大学时期的手稿文章《站立到存在面前的姿势:米兰·昆德拉——关于存在编码的解读之后》
批评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1985级校友杨扬表示 , 除作家群外 , 华东师大的批评家群体实力也非常强 , 值得更多关注 。 同时 , 华东师大的作家阅读量很广 , 如李洱、格非小说中引经据典的特色 。 他谈到自己与施蛰存老师的交往逸事 , 从而引出作家群与批评家群的发展与老师们的教育息息相关 。 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 , 写作就自然而然的坚持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