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北青“云播”带您寻福添寿游“颐和”

颐和园#北青“云播”带您寻福添寿游“颐和”
文章插图
颐和园#北青“云播”带您寻福添寿游“颐和”
文章插图
颐和园#北青“云播”带您寻福添寿游“颐和”
文章插图
颐和园#北青“云播”带您寻福添寿游“颐和”
文章插图
颐和园#北青“云播”带您寻福添寿游“颐和”
文章插图
慈禧用手指画的菊花图“十一”假期,新揭牌的颐和园博物馆正在举办“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该展览一经开展,便每天火爆,观众络绎不绝。
北京青年报文化云播栏目“后台”日前探访了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的“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并以“十一黄金假 寻福添寿游颐和”为主题进行了“云播”。
“云播”中北青“后台”邀请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秦雷、颐和园文物管理科科长隗丽佳和金牌讲解员舒乃光对中国的福寿文化进行充分地展示和讲解。
“福寿特展”公益讲解火了
据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官方统计,10月1日至5日,颐和园接待游人总量为250374人,其中日接待游客量最多的一天为10月4日,接待54711人,每日游客量峰值出现在11时至12时之间。
北青报采访人员了解到,“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 在重点文物处设置二维码,方便观众自助听讲解,深度了解展览内涵。在线下,颐和园组织了公益讲解,针对展览区域分布两址特点,结合参观游线实际,在每日上下午游览高峰时段,组织开展公益讲解,全天候8场次同步串联,从展陈“福寿绵长”到“福寿攸同”,从“欢迎参观”到“感谢聆听”结束,10月1日至5日,“园说Ⅲ”讲解团队开展公益讲解服务40次,服务游客2700余人次。
286件文物跨越4000年
“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共有两个展厅,分别是颐和园博物馆和德和园扮戏楼展厅。展览共展出286件文物,这些展品时间跨度4000多年: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跨越至民国时期,包括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西周青铜器、汉代瓦片、唐代铜镜、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时代的家具、器物、字画,甚至还有从唐代开始的外销瓷器。
据介绍,这些展品全面地追溯了福寿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现了福寿文化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质朴美好的审美意趣、精神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处缪祥流介绍,此次展览延续2019年“园说”首展的文化脉络,依托颐和园园藏文物资源,联合国内18家文博单位共同推出“园说Ⅲ”,首次聚焦园林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展现园林文物在历史、科学、艺术方面的重要价值。
颐和园中寻找福寿
北青“后台”文化云播的镜头并没有局限在展厅中的福寿。在颐和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秦雷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开始寻找颐和园里的福寿文化。
其实颐和园里最能体现福寿文化的就是这座皇家园林的象征万寿山了。万寿山,原名瓮山,后来乾隆皇帝为其母60岁大寿将山名改为万寿山。在万寿山的排云殿大门上就有“万寿无疆”的匾额。除此以外,像慈禧所住的地方就叫做“乐寿堂”,里面也是福寿满堂。
除了这种特别显眼的地方以外,在不显眼的地方也能够看到体现福寿的符号。据秦雷介绍,在颐和园的建筑里,有大量团寿、蝙蝠和五“蝠”捧寿的符号于房檐、窗棂之处,甚至地砖和墙砖的摆放上也暗扣着“卍”符号。
揭秘
慈禧51岁用手指画出菊花图
传统的“卍”字符号是中国人“福寿”文化的缩影。而这一符号的由来可以追溯到3900多年前。此次展览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马场类型四大圈纹万字纹双耳瓮出土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附近,距今已有3900余年的历史。文物造型为“瓮”状,淡淡的橙色瓮体中心绘制了“卍”字纹。据介绍,新石器时代“卍”字纹的产生主要是经由“蛙纹”演变而来的,也体现出先民向往“多福多寿”的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