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个人有觉悟后,话就少了,进入清静的境界

道德经&一个人有觉悟后,话就少了,进入清静的境界
文章插图
1、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有一种“清静”的智慧。世俗的人,每天都围绕着工作和家庭转,要说很多的话,人和人交往,也经常没话找话说。儒家《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家说:“定静生智慧。”道家《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道德经&一个人有觉悟后,话就少了,进入清静的境界
文章插图
古人说修身养性,要常清静,说话也是一种能量的外逸,所以有时候要止语。人的七窍,尤其是眼睛、嘴巴和耳朵,是个人和外界能量进出的关口。止语,不说话,守住一口气,可暂时停顿能量的外逸。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种克己复礼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修行,节约能量向外发散。全真道祖师吕洞宾,纯阳子曾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一个人养得气足,自然会忘言;不必要的话不说,气沉丹田,守住中气;降服自己的心和妄念,行无为之事,这就是修行。道德经&一个人有觉悟后,话就少了,进入清静的境界
文章插图
《道德经》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人说话多,则气不足;气不足,则心不定;心不定,则神不宁;神不宁,则人不安。人不安,会感到焦虑和压力。古人一日三省吾身。唯有不说话,清静,才能自省。一个人从早到晚,说话不停,嘴巴闲不下来,没有时间反省,当然也不会“定生慧”。一辈子庸庸碌碌地活着而已,说不上有觉悟。道德经&一个人有觉悟后,话就少了,进入清静的境界
文章插图
2、宁静可以致远,清静可以养神。诸葛亮留下《诫子书》,告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的心态,不受外在物欲和内心欲望的干扰,自然能明志。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一心一意去做,心无旁骛。没有时间胡思乱想,也不会突然感到迷茫。道德经&一个人有觉悟后,话就少了,进入清静的境界
文章插图
有个朋友做了妈妈后,有时感到很烦躁,问我推荐一些书给她看。我说,你不要看书,你只需要清静。女人做了妈妈之后,24小时都围绕着孩子转,工作带娃两不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人就缺少了清静。只有清静,才能养神。一个人长期缺少清静,慢慢地就会感到烦躁。其实不是更年期来了,而是气不足,神不宁。一个成年人,无论男女,每天再忙再累,都要定期给自己安排一些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只有你一个人,干什么都可以,或者什么都不干,放空大脑,什么也不想,清清静静地待一会。这个独处的过程,就像给手机充电,你在给自己的“精气神”充电。休息,是为了走得更远。道德经&一个人有觉悟后,话就少了,进入清静的境界
文章插图
3、一个人有觉悟后,话就少了,进入清静的境界。当一个人的性格没有压抑,话却变少了,那是有了觉悟。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我年轻的时候,是人群中的开心果,非常擅长调动气氛。朋友有什么活动,一定会叫上我,因为有我在,欢乐特别多。中年开悟以后,就变得不爱说话了。其实,我不内向,和别人在一起,我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但是,我更喜欢独处,我觉得一个人安静地待着,没有人来打扰,自由自在,棒极了。一个人读书,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这些世俗人眼中的孤独,却是我非常享受的清静美好。当然,我并不离群索居,偶尔也回归人群,疯玩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