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洪秀全“书法”曝光,看完终于明白,为何他考秀才连续4次都失败

每当高考临近,老师都会再三给学生强调:写作文一定要卷面整齐,字体漂亮,就算做不到漂亮,至少别写得跟鬼画符一样,令仓颉为之吐血。很多人把高考比作现代“科举”,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光考试内容这条,古代科举就没现代高考这么丰富,整体上还是偏文,没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但有一点二者却共通:一手好字,可以给考试加分。
洪秀全&洪秀全“书法”曝光,看完终于明白,为何他考秀才连续4次都失败
文章插图
古代科举考试,考生的字写得怎么样,相较现代,影响更大,甚至会影响其录取资格。一手好文章,没有好字匹配,依然是废纸一张而已。以科举考试的鼎盛期——明清为例,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父子俩,武功出色,略输文采,但他们在文化方面都做了不少关键工作,也都重视知识分子。1370年,登基3年的朱元璋下令重开科举,“非科举者勿得与官”,此举意在选拔有真正才能的人为朝廷效力,改变元朝科举遭到冷落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的状况,此后清朝基本沿用明朝的科举各项规定。【 洪秀全&洪秀全“书法”曝光,看完终于明白,为何他考秀才连续4次都失败】
洪秀全&洪秀全“书法”曝光,看完终于明白,为何他考秀才连续4次都失败
文章插图
比如对考生的字体要求。明朝的进士考试,都要用楷书写卷,字体不佳,一律不录,而上品字,或者说皇帝最喜欢推崇的字,称“馆阁体(台阁体)”。这是一种接近印刷体的楷体,不讲究个性只讲究写得端正、整齐、横平竖直,每个字都光洁漆黑,甚至连大小也保持一致,就跟“八股文”一样,要求非常严格,不许考生随便发挥。被朱棣夸成“我朝(王)羲之”的侍讲学士沈度,就是“馆阁体”创立人之一,著名永乐大钟,上面足有23万字,都出自沈度手笔。名臣杨士奇在《东山集》中这样称赞沈度的字:“婉丽飘逸,雍容矩度,八分尤为高古,浑然汉意。”
洪秀全&洪秀全“书法”曝光,看完终于明白,为何他考秀才连续4次都失败
文章插图
同样,清朝科举考试也看重考生的字体。1904年,河北人刘春霖被点为了状元,由慈禧太后亲自圈中,刘春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兄,因为清政府1905年便宣布废除科举。刘春霖写的字也属标准馆阁体楷书,圆、匀、平、正,比未出阁的姑娘还端庄,常常被拿来与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并列,时人称“大楷学颜,小楷学刘”。事实上,他的字的确很养眼:
洪秀全&洪秀全“书法”曝光,看完终于明白,为何他考秀才连续4次都失败
文章插图
与刘春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洪秀全。洪秀全在发起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也曾经想过靠科举挣功名,却连个秀才都没能考中,光秀才这一关,他就尝试了4次,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这里先介绍一下,在清朝时,秀才的考试,不是一场就决定的,秀才由童试产生,童试又分为县试、府试、院试3关,唯有闯过了最终的院试,才能具备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身份,算有了功名在身。而1814年生于广东的洪秀全,13岁便参加县试,顺利通关,但此后院试却连续落败4次。
洪秀全&洪秀全“书法”曝光,看完终于明白,为何他考秀才连续4次都失败
文章插图
1843年,已经29岁的他抱着不甘的心情又去广州,参加人生最后一场院试,录取名单仍然没他。为了个秀才身份,洪秀全奋斗了16年,可想而知,这对他的心理产生了多大负面影响,毕竟他原本是乡亲们眼中的读书奇才。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洪秀全为何会走上信教传教反清之路,于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其实他的心理,跟唐代的黄巢有点像。那么洪秀全的字写得如何呢?看完终于明白,洪秀全没考中秀才,并非单纯运气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