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宋代的绘画题材为什么会趋向平民化、世俗化?( 二 )




画家!宋代的绘画题材为什么会趋向平民化、世俗化?
文章插图

绘画消费群体变成普通的市民阶层,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参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绘画的消费,其对绘画的需求与审美观念直接影响了这一层次的绘画创作。他们的欣赏观念是平民化而不是精英化,他们自然希望绘画作品表现熟悉常见的形象与场景,因此,普通平民女性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绘画表现的主题。
经济繁荣带来艺术消费的繁荣,市民阶层的艺术消费也大大刺激了民间绘画职业的发展,使民间画家数量急剧增加。以普通平民女性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大多都是出自这些民间画家之手,他们与画院画家以及文人画家有着较大区别,画坛地位并不高,名气并不是很大,艺术影响也有限。他们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艺术创作目的、绘画的销售等均呈现出特殊性,因此,他们的艺术创作具有极强的世俗性与平民性,其艺术创作题材也自然具有现实性与平民性。
宋代以来,绘画的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唐代绘画所承担的“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政教功能已经逐渐弱化,所扮演的“国之鸿宝,理乱之纲纪”的角色已经淡去。绘画功能开始朝着“适兴悦情”的方向发展,更多扮演着“装点厅堂”“抒情达意”的角色。宋代绘画政教功能的弱化,使人物画的创作不再仅仅是依附或者满足贵族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虽然还有些人物画家的作品依然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说教功能,但更多的是呈现出自由化与多样化的特点。此时人物画家表现的题材也自然超出了唐代人物画中宫廷、贵族、宗教等范围,他们开始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尤其是画家十分熟悉的周围人的生活生存状态,文人画家或宫廷画家开始表现文人的赏画、对弈、饮酒、鉴古等雅集活动,民间画家则关注农村生产生活、市井小贩、商业活动等题材。民间画家表现此类题材时将普通平民农村女性纳入自己的艺术表现对象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画家!宋代的绘画题材为什么会趋向平民化、世俗化?
文章插图

宋代绘画开始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这与宋代整体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实,不仅仅是绘画,诗词、歌舞、雕塑等等都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此时,文学艺术伴随着经济的发达朝着大众化与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如宋代诗词中关注国家政治的越来越少,文人们更多关注城市的物质生活、发达的娱乐活动、民俗民风,尤其是男女情爱更是极其受欢迎的题材。“宋以前诗歌中的京都书写多偏重政治情感的抒发,而宋词中的京都意象在表达政治情感之外,有着较之前代更为丰富的内涵,凸显出世俗化的时代特点。”这种世俗化的倾向在很多诗词中得到了体现,他们的取材也多来源于民间市民的生活,如宋代朱弁评价苏轼的诗词云:“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
王居正《纺车图》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了平民化的特点,她是宋代市井平民女性在绘画作品中的一个缩影。宋代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平民化体现了普通女性在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工,以及在经济生产、农业劳作等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平民女性形象的出现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与整个宋代经济、文化艺术有着直接的联系。它的出现既受到了当时市民阶层审美倾向、艺术消费观念与民间画工的审美标准、艺术创作灵感来源的双重影响,又与当时绘画政教功能的弱化,以及绘画的世俗化、大众化倾向密切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