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武汉音乐学院冯坚:“AI+艺术”时代 人人都能成为“作曲家”和“演奏家”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刘旭强
2019年,当世界上第一件被拍卖的AI艺术品以432500美元高价售出,“AI+艺术”的浪潮便似乎势不可挡。如今,“AI+艺术”发展到了何种程度?10月13日,在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于艺术计算专题论坛上,武汉音乐学院计算机音乐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冯坚就此作了主题分享。
文章插图
武汉音乐学院计算机音乐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冯坚
冯坚指出,在艺术与计算发展的长河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观感性的艺术一直尝试在客观理性的数理手段中寻找支撑,寻求灵感。例如美术中的黄金分割,音乐中的节拍、节奏。在这种意义上,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可以借由计算机梳理计算过程,来更好地实现目标。
就音乐创作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回溯近半个世纪。起初人工智能仅仅追求用算法打造完美美学结构的作曲,到2010年后,AI在艺术上有了拓展性的发展,广泛应用到认知分析、理论创作等等,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软件、算法代表平台。如人工智能音乐创作领域的领头羊应用Amper Music,通过 AI 赋能工具,帮助人们创作和定制原创音乐,目前已使用超过一百万个不同示例和数千种乐器的专有示例库。
冯坚指出,当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任何一个非音乐专业的人士都可以成为“作曲家”和“演奏家”。在国外,“AI+艺术”不是收藏在音乐馆中,而是在休闲场所的设施上。可以是一块地面或墙壁改造成的“乐器”,供人们前去体验,寻找艺术的感觉。
冯坚透露,AI时代,几乎“万物皆可成为乐器”。去年,她的研究生尝试用汉字作为算法作曲系统的源码,最终也成功打造了输入汉语诗词,即可生成对应音乐素材的“文声系统”。
AI音乐、AI作曲家的出现,也产生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业内人士犀利地指出,AI音乐目前的效果仅仅停留在能听。冯坚认为,要使AI在艺术上像人一样思考,未来5年内都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这是最接近人性的,也是很难被数据化学习的。”
AI是辅助者还是创作者?这在智能艺术领域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冯坚表示,艺术的创作和生产过程应该永远由人来主导,而AI的定位应当是辅助者,帮助减轻人们创作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让人们能够专注于真正的创造。
【 ai&武汉音乐学院冯坚:“AI+艺术”时代 人人都能成为“作曲家”和“演奏家”】【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