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枫&读秋,一卷诗书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轶诗),秋褪去了夏的青涩,多了几分浪漫与成熟。
陆游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宋·陆游《闲适》);王维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读秋如打开一首唐诗一阕宋词。
丹枫&读秋,一卷诗书
文章插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秋日,最入眼的是高蓝的万里天幕,空气明净、透亮,天,蓝得快要滴出水来,如果让画家着色,肯定是用钴蓝。极目远眺,长空澄碧如洗,原野空旷明朗,让人心旷神怡。黄昏,晚霞也改变了它的色彩,更红、更亮,变得愈加凝重,具有了“金”的色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澄澈而高远的天空,有诗意,更有深邃的哲理。看那只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大展宏图。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这是何等壮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你望着,读着,心便简约而清爽。蓝汪汪的心田里,便盛开出朵朵洁白的云莲花。
丹枫&读秋,一卷诗书
文章插图

齐白石《红蓼花》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宋·谢逸《渔家傲》)。
粼粼秋水干净澄澈,倒映着秋的身影和神韵;大片红蓼在柔柔的秋阳下,开着密密麻麻的浅红色蓼花,微风里荡漾着一波一波红晕的涟漪,如梦似幻,如细致入微的工笔“清秋图”。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萋萋”(唐·白居易《竹枝词》)。
让人生出钟情自然的许多遐思。哗啦啦的水声,清脆、干练,有着金属敲击般的内质。此时,可以坐下来静静地看着,仿佛那条溪,那些在水面旋转漂流的落叶,从来不曾流走;水底岁月的泥沙,也从来不曾改变;当年的孔子,不也是站在这样一条溪流边,看到过如我眼前的溪流、落叶、泥沙吗?流水如斯,落叶如斯,人生如斯。
“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宋·陆游《烟波即事》);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元·徐再思《普天乐·西山夕照》)
水湄的芦苇则脱掉萋萋碧绿的装扮,换成金黄或绛红色,在飒飒秋风里,摇曳成大片迷人的雪白芦花。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宋·黄庚《江村即事》)。
芦花深处的“伊人”穿越千年时空,依然深藏在现代人的日子里。秋水、芦花、红蓼,缠绵成一幅印象派的画,令人泯然忘俗。
丹枫&读秋,一卷诗书
文章插图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唐·王维《栾家濑》
一个“飒”字定位秋雨,可谓传神。意趣十足的落几场秋雨,冷暖熏染,不温不和,不卑不亢。秋雨里微风抚微云,如同闺阁女子剪不断的心绪,缠绵而略带感伤;让人心生惆怅,便有了悲愁的意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这正是秋日烟雨中的感觉,湿与冷,愁与苦,像披上了一层苍凉的薄纱,让秋日的寂寞,成为秋叶零落的沉思。撑一把伞,吹着微风,轻雾白纱般笼罩了绵绵秋雨,笼罩了雨中的行人;愁绪万千,催生诗意:“梧桐落,蓼花秋”(五代·冯延巳 《芳草渡》),心境与思绪也变得旷然起来。
丹枫&读秋,一卷诗书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