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周奇墨:我不会自大到认为自己是脱口秀天花板( 二 )


我在“幽默小区”组织的演出演一场才拿200块钱 , 但我还演过更便宜的场子 , 就是上面说的那种“攒”的演出 , 把门票收入刨去场地费 , 几个演员一分 , 到我手里就只有16块钱 。 当时演出非常之少 , 更没什么脱口秀编剧之类的的工作 。 2017年 , 我参加了爱奇艺举办的线上比赛 , 拿到了一笔奖金 。 那几年除了积蓄 , 我就靠线下演出和比赛奖金过日子 。
我也接过类似年会的活动 , 但是感觉这是拿自己的心理健康换钱 , 演完一场就要缓一阵 。 因为有的艺术形式不需要观众参与 , 歌手唱得好就是单纯的好 , 但是讲段子观众不参与 , 不笑 , 那就尴尬了 。 2015年 , 我在“北脱”认识了黄西老师 , 他在美国白宫的脱口秀是很火的 。 当我演出经验更丰富以后 , 才发现那种场合真的太难演了 , 本来就是个晚宴 , 而且大家还不太认识他 , 能掌控这样的场合 , 非常了不起 。
之前没人用“OG”形容过我
这两年 , 脱口秀行业发展起来了 , 对我而言比较大的变化有两个 , 第一是 , 有了公司化运营 , 让脱口秀演出正规化了 , 我们不用担心下一周就没有演出了 , 心理上会轻松一些 , 心思会更多地用在创作上 。 第二 , 就是《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综艺节目真正让脱口秀在中国发展起来了 , 让它真正变成了大家业余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消费模式 。
上《脱口秀大会》这样的节目会给我带来压力 。 我不会自大到认为自己是“脱口秀天花板” 。 来这个节目之前 , 也没有人用“OG”(元老)这个词形容我 。 做喜剧 , 把演员捧的比较高 , 对于观众来说就是拔高期待 , 演员就会比较难 。 但这个事情已经不在我控制内了 , 只能顺其自然地去发展 。 如果有些观众说我不会写段子 , 我倒不会在意 。 我觉得脱口秀需要不同类型的演员 , 还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再丰富一些 , 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演员就行 , 这在任何技术门类里都是一样的 , 作家、歌手都是如此 。
而在《脱口秀大会》上 , 我有了很大的个人收获 。 我开始尝试着去享受这样的舞台 , 学着放松 。 因为有时候我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 , 我一开始真的会觉得《脱口秀大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脱口秀竞技类节目 , 所以一开始录节目时 , 我还是有些紧绷的 , 尤其是当演出没有收到预期的认可的时候 , 再往下演就会有一点心理障碍 , 演的时候会想:大家有什么反应?有没有领笑员拍灯?怎么还没有拍灯?到了最后一场 , 我的目的就是一定要把这个状态给纠正过来 。 所以 , 最后一场比赛尽管结果不是那么好 , 但我非常开心 , 因为这是我跟自己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 , 这次我没有走神 , 就用“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子破摔”的精神 , 催眠自己 。
当时 , 线上录制节目对我来说还是陌生的 。 线上录制节目需要大话题、大题材 , 需要演员有比较强的内容输出 , 表达一些社会议题或者网友关心的东西 , 大家就比较爱听 。 但线下演出 , 我们倾向于讲一些比较个人化的、生活化的东西 , 这些东西如果直接搬到线上 , 观众可能会觉得太小了 , 鸡毛蒜皮 。 总结下来区别就是:线下的演出会有交流的状态 , 录节目的交流感比较弱 。
我在线下试过新闻题材的段子 , 观众的反应不是很好 , 可能就是因为时代在变 , 观众欣赏的东西也变了 。 一个演员 , 籍籍无名 , 观众想来线下的场合取个乐儿 , 如果你上来不是调侃自己 , 讲自己身上的一些事儿 , 而是讲我们这个社会出了什么问题 , 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在教育我” 。 还好 , 现在来线下的观众 , 如果有一个人看过这个节目 , 知道我 , 他就不需要再多花10分钟的时间让我跟他建立信任 。 因为他首先得知道你能不能搞笑 , 才能愿意听你讲这些带点自我表达的东西 , 这对我来说也是巨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