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体|《失踪者的情书》及其“失踪”的作者彭学海

文/群山
彭学海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史书上藉藉无名 , 但他的书信体小说《失踪者的情书》的封面 , 居然出自颇负盛名的画家司徒乔之手 , 这实在是颇堪玩索的事 。
此书系三十二开平装本 , 由上海南新书局于一九二八年九月初版 。 作者在 “前言”中交代了写作此书的缘由 , 说是“我”的已婚好友麦莱 , 在三年前突然与热恋情人罗兰冲破家庭桎梏而双双出走了 , 临行前给“我”留下了他们之间的一百零一封情书 , 并请“我”在必要时以此为他们的爱情作证;“我”为其纯情所感动 , 故“不惜用二月的功夫 , 将此整理就绪 , 付印公世 , 也无非想将这万恶 , 虚伪 , 沉闷 , 甚至可说是吃人的社会暴露一下 。 ”说得煞有介事 。 然则不过假小说以寄笔端而已 , 大可不必去索隐什么 , 但若将此视为是书的主旨 , 亦未尝不可 。 通读一过 , 我的判断是 , 它难于跻身上品之列 , 但也不输于彼时流行的莺莺燕燕、愁红怨紫的其他书信体小说 。
然而坦率地讲 , 真正让我眼睛为之一亮的 , 乃是司徒乔为此书所作的封面 。 乌云笼罩着黝黑鳞皴的大海 , 一只客轮或已渡过海底隐埋着的、将要咆哮的汹涛恶浪和暗礁 , 即将消失于海天之际 , 被抛洒的书信由呼啸的海风零乱翻卷着 , 从而营造出一种无根的、荒诞的飘零之境 , 也让人顿生“娜拉出走之后怎样”之慨;然而 , 就在海空上方的不远处 , 有两只鸟儿也已挣脱云烟深锁而窜出云端 , 正向着更高振翅奋飞 , 这又在空虚、寂寥的背景中给出了勇气和新的希望 。 画面庶几与本书的写作主旨若合符节 , 确属佳构 。 笔墨风格颇类钢笔速写味道 , 于粗犷、泼辣的线条中自见刻画形象的功夫 , 正是其“狂飙风格”的最好印证(图一) 。
【书信体|《失踪者的情书》及其“失踪”的作者彭学海】书信体|《失踪者的情书》及其“失踪”的作者彭学海
文章图片

图一:《失踪者的情书》 , 彭学海著 , 上海南新书局一九二八年九月初版 。
我的一位藏书家朋友曾对我说过 , 存世时间愈久的古书 , 其形式便愈具审美意味 , 而其知识内涵亦将更趋清晰和丰富 。 然而就因了这册《失踪者的情书》 , 我至今不能信服他的话 。 有几个问题让我至今还无法释怀 。
首先是作者彭学海。 我上网反复查过 , “彭学海”的条目下偏偏没有这个写书的彭学海;再查检家中所有相关工具书 , 也遍寻不见彭学海其人;冒昧请益于陈子善先生 , 夫子回信说:“ 我也不了解作者 , 他也只出过这么一本书 。 ”如此看来 , 写《失踪者情书》的彭学海 , 他自己倒真的成了“失踪者”?
其次是南新书局 。 我知道 , 民国年间的民营出版社很多 , 但较为熟悉的也只有设在北京翠花胡同的北新书局 , 以及上海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等少数几家 ,尤其是北新书局与鲁迅关系密切 , 记忆也相对更为深刻 。 然则 , 这个“南新书局”又是怎么一回事 , 难不成这一南一北有何瓜葛不成?我同样查遍了手头所有的资料 , 结果却让我失望 。
彭学海既是无名之辈 , 但司徒乔彼时已是赫赫大名的画家和书装艺术家 。 他为北新书局出版的许多书都作过封面 , 比如徐志摩译《曼殊菲尔小说集》、张友松译《春潮》、画室译《新俄文学的曙光期》、张采真译《饥饿》、董秋芳译《争自由的波浪》、淦女士著《卷葹》、向培良著《飘渺的梦》、芳草著《苦酒集》、王鲁彦著《柚子》等 。 司徒乔与鲁迅有着深厚友谊 , 此时早已名播四方 , 他又缘何“降尊纡贵”为一个无名小卒的书 , 去倾情挥毫美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