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故事_孔子拜师是什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三百字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 , 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的阋矗揖驮谡舛?。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

孔子拜师的故事_孔子拜师是什么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 , 历尽艰辛 , 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 , 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 , 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拜师
关于孔子拜师的故事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 , 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 , 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 , 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 , 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 。。。。。。”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 , 夏天 , 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 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 , 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 。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 , 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什么?今天 , 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 。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 。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 , 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 。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 。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 , 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
想想自己,感到惭愧 。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 , 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 。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 , 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 , 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 , 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的贡献 。
孔子拜师的故事《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 。”“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 。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着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 , 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 , 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 。”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 。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 , 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叹道:“后生可畏?。±戏蛟赴菽阄?。”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 。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 。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
孔子拜师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 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 , 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 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 , 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 , 名丘,字仲尼 ,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 , 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 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
20世纪80年代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 , 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 。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 ,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 , 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 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
孔子拜师讲了什么内容.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 三十岁的时候 , 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故事_孔子拜师是什么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 ,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 , 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 。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 , 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孔子拜师是什么的故事【孔子拜师的故事_孔子拜师是什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 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 , 孔子看见一驾马车 , 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 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 ,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 , 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 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 , 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