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幼儿园|以爱与美之名,愿永葆赤子之心( 二 )
而关于小朋友们如何理解大师作品 , 策展人王晨颖老师表示 , 不用特意去让孩子“认识”大师 , 艺术修养不在于“背诵”大师 , 而找到一个让孩子理解的切入点去教学 , 才是儿童艺术课高级的状态 。 例如:达利 , 让孩子们去理解西方的超现实主义 , 用“流水钟”是非常适合的 。 达利的戏剧性作品符合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非常态的作品能表达内心情绪 , 孩子对“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通过钟的变形 , 艺术性地表达出时间的流失与记忆 。 他们在观察“流水钟”造型时已经基本知道时间流逝的含义 , 也知道在过去的时间中各自呈现不同的经历 。 通过实践让孩子们理解深奥的“超现实主义”是美育积累的一部分 。
“美术”两字“美”为先 , “术”是方法、材料、手段、等辅助“美”表达的工具 。 目前的艺术教育正是因为本末倒置才会忽略最重要的“美” 。 很多人往往在看一件艺术作品时 , 更注重材料的新颖 , 表现手法的独特 , 几乎很少有人对“美”的呈现引起共识 。 但是 , 作为一个成人去策划一个儿童展其实非常难 , 两者的不同生命阶段和智识水平参照体系就注定了内里的不平等性 , 从策展来说 , 也很难集中呈现一个主题 , 好比我们直接问:儿童画展 , 到底让观众看什么?办儿童画展的意义又在何处?“从作品的积累 , 到整个布展不能是完全成人意识的包装 , 它必须是与孩子作品的一种融合 。 它的组建和完成就是平日的课件 , 不是一时兴起 , 更不会是为画展赶制的 。 这些作品往往都是校园中不断更换的景致 , 这些景致也就是平时艺术课的衍生产品 。 每一节课让孩子们在做作品时就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 从作品制作中不仅得到共同创作的快乐 , 更学到了艺术教育本身具有的意义 , 培养了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 集体创作的呈现也从小教会孩子一种包容心 , 用尊重儿童艺术态度 , 给予所有作品一种高度 , 再一次用艺术语言去提升孩子的美育 , 这才是办展本身的初衷 。 ”王晨颖如是说 。
本文图片
展览除了陈展形式的新颖和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想象力 , 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在于将诸如《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中国古典名作引入儿童教育中——众所周知 , 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鉴赏无疑需要较高的门槛和人生阅历 。 但宋庆龄幼儿园的老师们另辟蹊径 , 从色彩关系和“史话”的方式给孩子们讲故事 。 色与色的关系在西方艺术教育中早就被加入 , 客观的去认识大自然的色彩不难发现 , “树”并不会都是绿的、也不会一直是“蓝天白云”……光赋予物体的魅力是多变的 , 这也是西方艺术发展到“印象派”的重要论证 。 而中国绘画中的“水墨”其实更讲究构图 , 墨染的深浅变化很多时候是一种偶然性(写意画中);工笔画则更体现对象的结构 , 也靠墨色深浅去变现层次 。 水墨的登峰造极是需要阅历、意境和更良好的结构把控呈现的 ,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个人认为必须了解 , 但很难实施全部 。 这和幼儿期生理特征有关 , 当孩子连筷子和汤勺都难以运用自如的时候 , 水与墨的比重怎能把控?此外 , 阅历和意境也不是这个年龄孩子所能沉淀的 。 在对孩子解读“清明上河图”时 , 老师们的立足点在于画面的内容 , 如:让他们找找里面有哪些好吃的?找找哪些店是现在生活中也有的?这么多人在干什么?……了解画面的历史背景要站在孩子的高度去发问 , 这样那些穿梭在“汴京”古城一直到迈向现代魔都的“白色小人”不就活生生的出来了吗?所以细看之下 , 白色小人们让人忍俊不禁 , 都是小孩子们自己想象的古人的生活——可这不就是小孩子自己的生活嘛!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云韵!斗破苍穹萧炎是一位渣男有了萧潇以后,他确实改变了很多
- 职业教育|这三类工作适合性格内向的人,不用能言善辩,也可以获得稳定收入
- 和田玉籽料|明以前 和田玉籽料受沁 玉纽扣 扣子 五个
- 老人|“天才儿子”已出院回家!父亲最新回应:这些心里话以前不敢讲,现在他接受了,我的心也放下了......
- 教师|难以挣脱的“穷人定律”,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更加青睐这些职业
- 画种!难以逾越的极限素描,燃爆你的视觉神经——达斯卡尼奥的黑白世界
- 专诚&伟人致宋庆龄的信,字迹开阔洒脱,指点江山,气势磅礴,跌宕起伏
- 青少年|新华全媒+|以刀代笔,壳上舞蹈——蛋雕艺术献礼冬奥
- |如果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无聊,其实你可以再坚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