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乡村振兴的完整诗歌地图( 二 )


“传统的村庄愈来愈缩小 , 越来越远离河流、森林、山川 , 还有那些可爱的牲畜……有些远离田园的滋味 。 暮晚 , 听不到几声犬吠 , 只能听到远处的布谷声;清晨 , 听不到几声鸡啼 , 只听到婉转悦耳的鸟鸣仓促飞过 , 人与自然充满了相互依存的探求、迷惘、憧憬……我内心常有一种忧虑 , 担心风光优美、陶然宁静的农村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同大自然一起遭到破坏 。 亲爱的大地 , 可爱的古色古香的村庄 , 那种古朴的风貌 , 只有在梦里给我些许慰藉 。 事实上 , 我这一担心是多余的、愚昧的、不合情理的怀旧的观念 , 因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 也让我更加执着地爱着我的故乡 。 ”
“回到乡村 , 回归自然”——这是王德席的诗观 ,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 乡村诗歌让我们吐出自己的心声 , 让您听到劳动者炽热的心声 , 让您听到乡村的春雷 。 ”
张宇轩:用诗句与每一个微小“生命”对话
张宇轩是来自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杨店村的一名乡村医生 。 他每天都要进村入户 , 为独居和留守老人的慢性病 , 进行随访 。 在为很多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治病时 , 也常常与他们谈论生死 , 从谈话中 , 他也获得了写诗的灵感 。
日常即诗 , 诗就是张宇轩的生活 。 张宇轩常年与老母亲隅居合肥北部乡下 。 土地流转之前 , 他们家种植过稻子 , 玉米 , 油菜 , 花生 , 红薯 , 大豆 , 甚至还有甘蔗与西瓜 。 日常生活所需的应季蔬菜 , 也都自给自足 。 更多时候 , 张宇轩像一个迷途归返的游子 , 每天沿着小河水 , 小树林 , 土地庙 , 沿着落日和鸟鸣回家 , 又一次次迎着破晓的朝霞 , 和煦的南风 , 裤脚沾满露水与草叶 。
张宇轩说 , 自己喜欢用诗句与每一个微小“生命”对话——“土地流转之后 , 园林公司在这里种植花卉苗木 。 我时常以旁观者的身份 , 重回那些养育我的良田 , 深入纵横交错的小径与花海 , 像深入它的困境 , 它的蜕变 。 一次次试图动用语言 , 转译它们与我在内心世界的对话 。 ”
张宇轩写诗已十余年 , “乡村题材也许是我毕生的课题 。 因为所见皆诗 。 我深知 , 白纸黑字 , 每一句都要精确 , 都要能够出得去 , 回得来 。 写诗当然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偿 。 ”
“重要的是 , 你需要拥有敢于写出新意的决心、勇气和能力 。 语境、语气和语感 , 以及语言上的创新 , 正如我们的乡村建设一样 , 在不同时代会面临不同的境遇、机遇与挑战 。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 语言和现实 , 与历史是相通的 。 诗人从来不是一座孤岛 , 只有深入生活 , 才能反观自己的内心 , 才能试着读懂并书写这个世界 。 ”这是张宇轩的诗观 。
雷文:传递独有的对生命体验的回响
雷文1967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花丛镇葫芦村 , 2010年因一次意外而截瘫 , 但他坚信自己会用自信的杠杆撬开命运的顽石 , 诗歌就是他叩响生命的回声 。 他的诗作带有明显的个人成长印记的书写 , 传递出其独有的对生命体验的回响和人生的意义 。 我们无法喊回昨天 , 但可以“慢慢融进群山环绕的寂静”——这是坚韧而不屈的诗人世界观 。
农民诗人脚下的土地是宽阔无边的 , 而他们笔下的乡村诗歌作品优秀与否 , 关键在于能否给人以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与思想发现 。 正如雷文所说 ,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当下 , 诗人既要深度了解农村、农业的新业态、新方式、新手段 , 熟悉每一地农村的文化习俗 , 更要适应互联网下新农民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 , 才能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好诗句 , 让乡村振兴的时代话题在年轻人内心深处产生共情共振 。 对于农民诗人来说 , 只有创作出具有中国乡村共性的 , 又能够展现各自地域文化特色的诗歌作品 , 才能拼接出中国乡村振兴题材的完整诗歌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