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国产航天电影大猜想:软实力、主旋律、沉浸感( 二 )


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 , 成为太空竞赛终结的标志点 。 而围绕相关真实航天事件改编的电影 , 兼具冒险、惊悚、政治等元素 , 成为好莱坞市场宠儿 。 最经典的当属1995年环球出品的《阿波罗13号》 , 以宣扬美式主旋律的基调 , 成功向全世界完成了一波文化输出 。
电影|国产航天电影大猜想:软实力、主旋律、沉浸感
文章图片

与美国打造好莱坞商业大片路线不同 , 当年的苏联是先锋派艺术电影的摇篮 。 苏联的太空科幻正是受《月球旅行记》导演梅里爱影响 , 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 , 《艾莉塔》《新格列佛游记》等掀起了一系列本土科幻文学的影视化改编热潮 。
即便到了美苏太空竞赛时代 , 好莱坞拍摄太空科幻商业片的同时期 , 苏联最成功的科幻电影还是《飞向太空》(1972年)和《潜行者》(1979年) , 皆是苏联艺术片大师塔可夫斯基所执导的诗意派科幻片 , 与美式航天片调性大相径庭 。
俄罗斯在航天商业片方面惊艳世界 , 还得要等到本世纪的10年代 。 著名的“俄罗斯航天电影三部曲” , 13年上映的《搏击太空》“复原”了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完成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全过程 , 15年上映的《天际行者》则聚焦两名航天员在万众瞩目下打开舱门“迈出太空第一步”的故事 。
电影|国产航天电影大猜想:软实力、主旋律、沉浸感
文章图片

中国影迷最熟悉的俄罗斯航天片则要属《太空救援》 , 这部曾在中国大陆公映过的影片 , 同样由1985年礼炮七号遭遇到的事实航天事件改编 , 该片在当年不但打破了俄罗斯多项票房纪录 , 连时任总统普京都对其赞不绝口 。
神舟号“影视化”诸多优势:
软实力、主旋律、沉浸感
从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 , 到新世纪美、俄航天商业片“两开花” , 两大航天强国从科技硬实力、电影软实力两个维度 , 向全世界做了全方位的国家航天能力宣传 。
而反观我国 , 我们所研制的“天宫一号”空间飞船曾在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里得到过露面演出 , 但根据我国真实航天事件改编、由我国自己讲述的航天叙事方面 , 始终没有代表性作品产出 。
值此神舟13号胜利发射、成功开启空间站旅行之际 , 犀牛君认为 , 行业是时候去思考怎么打造以神舟号、天宫号飞船等作为叙事空间去演绎的影视作品了 。
神舟号“影视化”拥有诸多优势 , 首先是对外的国家形象宣传维度 , 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天题材电影是最有力的文化输出品之一 。
电影|国产航天电影大猜想:软实力、主旋律、沉浸感
文章图片

两年前的《流浪地球》虽仅有少量场景发生在太空飞船 , 仍一度引起外媒对其的激烈讨论 , 《纽约时报》当时评论称 , “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是后来者 , 在电影业中 , 中国也是科幻片领域的后来者 , 但这种局面就要被改变了(That is about to change)” 。
再者 , 航天题材电影非常契合当下主旋律创作大潮的趋势 , 容易带动大众的爱国热情 。 当年的《流浪地球》之所以能拿下46亿多的傲人票房 , 家国情绪的加持是重要因素 。 而若将神舟13号影视化 , 强化航天空间叙事现实感的作品 , 无疑更容易打动国人内心 。
不得不说 , 相比其它科幻题材 , 基于我国航天器械的物理空间去演绎故事 , 给国内观众的代入感是更强烈的 , 更有助于国产科幻片“沉浸感”的打造 。
尤其是近段时间 , 抖音、微博上有大量神舟13号及天宫空间站的直播和短视频刷屏 , 借由这轮科普宣传潜移默化植入给观众空间站生活的想象 , 影视创作者们完全可以此为契机对其进行艺术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