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琵琶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至今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中,《十面埋伏》都是最受欢迎的琵琶曲之一 。1997年 , 我国为迎接香港回归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大型文艺晚会《回归颂》,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就在晚会中演奏了这首琵琶曲的选段,展示了这首古典的不朽的魅力 。
琵琶曲分为两个大类 , 即文曲与武曲 。这主要是按照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的,类似阳刚之美与奶柔之美之分 。《十面》属于武曲代表性作品 。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秦朝末年,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 。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到垓下决战时 , 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 。深夜,张良吹箫 , 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 , 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 。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 , 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 , 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
《十面埋伏》最早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于华秋苹(江苏无锡人)编的《琵琶谱》卷上 , 标题为《十面》,标为直隶王君锡传谱,全曲共分十三段 , 各段前均有小标题:
(1)开门放炮(2)吹打(3)点将(4)排阵(5)埋伏(6)小战(7)呐喊(8)大战(9)败阵(10)乌江(11)争功(12)凯歌(13)回营
李方园编订的 ,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分为十八段 。现在流行的各派所传《十面埋伏》谱本分段不一,少则九段,多至二十四段 。但不论段数多少 , 其音乐内容大致相同 。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 。现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 。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写汉军战前的演习,点将、列阵 , 大战前的准备 。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 。音乐昂扬有力,伴有鼓声、号角声,鼓声由慢逐渐加快,营造出大战之前剑拔管张的紧张气氛 。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 。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 。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 , 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 。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 。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 , 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 。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 。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 。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 。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 , 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
第二部分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 。它是乐曲的主体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以描写激烈的撕杀、拼搏,惊天动地、动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 。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 。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 , 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 。“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 , 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 。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 , 使情绪更为紧张 。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 。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 。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 , 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 , 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 。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 。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
近来有些专家认为《十面》不一定是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冯文慈同志《略论十面埋伏》一文(载《音乐认丛》第1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认为本曲的产生应该是明代边塞战争的历史时期 。根据之一是主要旋律带有维吾尔北疆《古典可见的特点(带降七度音的调式与曲调上的联系);根据之二是第一段落就有火炮声,而火炮用于军事则不早于宋代末年 。不但楚汉相争时没有火炮,就连李芳园所假托的隋代也还没有火炮 。
参考资料:教育教学研究网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谁作的?《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 , 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 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至今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中 , 《十面埋伏》都是最受欢迎的琵琶曲之一 。1997年,我国为迎接香港回归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大型文艺晚会《回归颂》,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就在晚会中演奏了这首琵琶曲的选段,展示了这首古典的不朽的魅力 。
琵琶曲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 。这主要是按照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的,类似阳刚之美与奶柔之美之分 。《十面》属于武曲代表性作品 。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 , 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秦朝末年,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 。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 。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 , 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 , 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 , 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 , 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 , 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
早在十六世纪末 , 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 。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 , 当其两军决斗时 , 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
《十面埋伏》最早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于华秋苹(江苏无锡人)编的《琵琶谱》卷上,标题为《十面》,标为直隶王君锡传谱 , 全曲共分十三段,各段前均有小标题:
(1)开门放炮(2)吹打(3)点将(4)排阵(5)埋伏(6)小战(7)呐喊(8)大战(9)败阵(10)乌江(11)争功(12)凯歌(13)回营
李方园编订的,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分为十八段 。现在流行的各派所传《十面埋伏》谱本分段不一,少则九段,多至二十四段 。但不论段数多少,其音乐内容大致相同 。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 。现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 。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写汉军战前的演习,点将、列阵,大战前的准备 。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 。音乐昂扬有力,伴有鼓声、号角声,鼓声由慢逐渐加快,营造出大战之前剑拔管张的紧张气氛 。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 。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 。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 。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 。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 。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 。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 。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 。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
第二部分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 。它是乐曲的主体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以描写激烈的撕杀、拼搏,惊天动地、动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 。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 。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 。“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 。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 。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 。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 , 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 。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 。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 , 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
近来有些专家认为《十面》不一定是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冯文慈同志《略论十面埋伏》一文(载《音乐认丛》第1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认为本曲的产生应该是明代边塞战争的历史时期 。根据之一是主要旋律带有维吾尔北疆《古典可见的特点(带降七度音的调式与曲调上的联系);根据之二是第一段落就有火炮声 , 而火炮用于军事则不早于宋代末年 。不但楚汉相争时没有火炮 , 就连李芳园所假托的隋代也还没有火炮 。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作曲是谁?这个好像没有记载 , 只是说后人根据楚汉战争那段故事而谱写的 。
十大古曲·十面埋伏《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提到一个神话中的天神 , “刑天与天帝争,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 。” 后人说,“干戚之舞 , 猛志常在 。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渊明也有 “ 刑天舞干戚 , 猛志固常在 ”这样的诗句 。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 。这个人就是项羽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 。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终结者 。诚如太史公所言,“(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 分裂天下 ,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做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 。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 。唯项羽率领楚军迎战强大的秦军 。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任上将军渡河北上起,至这年七月章邯投降为止,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离军 , 收降章邯军 , 使秦军的全部主力丧失殆尽,为推翻秦皇朝创造了条件 。又如彭城之战,千里奇兵突进,以三万击败数十万刘邦联军 。
然而,打碎了旧王朝后,他却不能建立一个新王朝 。而刘邦,以一地位低微的亭长出身,与他的平民追随者们一道 , 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 , 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
勇猛之余,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 。早年攻襄城之战中 , 由于秦军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项羽将守城将士“皆坑之” 。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将秦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将士全部坑杀 。汉高祖二年,项羽还支使手下杀了“义帝” 。手下谋士韩生劝项羽不成,说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立即被项羽烹杀 。项羽还烹杀了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等人 。
然而,残暴并非项羽的致命伤 。项羽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联盟 。秦亡之后,天下纷争 。项羽曾经自封西楚霸王,并以裂土分封、功臣为王的方式分封天下,但这次分封后,诸侯们并没有效忠自己 。由于他的残暴和赏罚不明,使得他在诸侯间缺乏公信力 。分封之后回到徐州不到才几个月时间 ,就已经反叛四起了 。正如贾谊所说,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里的仁谊当然是一种政治手段 。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具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
刘邦最后与项羽决战时 , 和韩信、彭越相约合力伐楚,当时韩信、彭越没并有发兵 。最终刘邦承诺把齐地封给韩信,梁地封给彭越,两人才引兵而来,这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分封臣子 , 而是以对等的资格结下了分地之盟 。所以 , 与其说楚被汉灭,项羽败于刘邦之手,不如说项楚实际上为被诸侯的联盟军队所灭,汉高祖不过是联军领袖罢了 。
两军阵前,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 愿与汉王挑战 , 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刘邦虽在气概上虽已略输一筹,但他不以为意,大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的人 。
公元前202前,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 。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 , 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 。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 。一看大势已去,项羽已无计可施 , 对虞姬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贱妾何聊生 。”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 , 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拔剑自杀 。
后人根据这一段垓下之战作了两个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的琵琶曲《楚汉》 。明朝王猷定为明代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写的《汤琵琶传》中生动的描述了这支曲子 。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金声、鼓声、剑努声、人马辟易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 。胜负已见分晓,一片哀怨的 “楚歌声” 响起 , 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后有“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等等 。
《楚汉》后来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 。虽然反映相同的历史题材,但两支曲子立意完全不同 。《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 , 重点内容是“十面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出军,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 , 乐曲沉雄悲壮,又凄楚宛转,重在描述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虞姬诀别的场面 。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 。
杜牧《题乌江项羽庙》诗云:“胜败兵家不可期 ,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豪?。硗林乩次纯芍?。”杜牧很为项羽惋惜,他认为胜败“不可期”,是兵家常事 , 假设项羽渡江,也许会象当年兴兵抗秦那样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反其意而行 , 他在《叠题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 , 为史家正论 。但杜诗表现了一种死中求活的心志,读来更令人荡气回肠 。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以上无论是琴曲还是诗,都有两种不同的立意 。后世的观点中有的扬刘抑项,为刘邦唱赞歌;也有的抑刘扬项,为项羽献挽歌 。这种对立,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 。即对历史终结者和历史建构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
事实上,“江东子弟多才?。硗林乩次纯芍?,不过是文人的咏叹罢了 。当年是天下人共反强秦,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 , 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而如今 , 刘邦携天下之众,而自己众叛亲离 。战乱日久,天下人心思定,势易时移 , 时局已非当年八百江东子弟起兵抗秦可比 。项羽已经彻底丧失了争天下的资本 。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 。”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 , 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也许这才是项羽 。
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 , 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 , 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 。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明末清初 , 《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个段落 , 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 。音乐由散渐快 , 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
?。?)“吹打” 。
?。?)“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
?。?)“排阵” 。
?。?)“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
第二部分:
?。?)“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 , 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
?。?)“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
?。?)“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 。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 。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
第三部分:
?。?)“项王败阵”
?。?0)“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 , 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
原曲还有:
?。?1)“众串凯”
?。?2)“诸将争功”
?。?3)“得胜回营”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 , 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 , 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 , 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 ,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 。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 , 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从这段描述可看出 , 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 。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 , 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
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赏析 。(100字左右)《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垓下决战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 , 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 。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 。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 , 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 。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听后感600字急!【十面埋伏 琵琶_琵琶《十面埋伏》听后感】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
——题记
不是第一次听《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了,然而此次在课堂上听来依旧感触良深 。十分喜欢琵琶这种乐器 , 喜欢它高音的清脆、灵透,中音的柔和、明朗,低音的浑厚、坚实,或许也只有这种乐器,才能于那扣、抹、弹、扫的演奏中,将《十面埋伏》一曲的慷慨激昂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吧 。而正是在那精妙的曲乐声里,我又一次徜徉于楚汉之争那副磅礴的历史画卷里 。
从曲首的“列阵”到曲末的“得胜回营”,从曲中的短兵相接,刀枪剑影到末尾的向王兵败,凄切悲壮,从先前的鼓声震天到其后的低沉悲切,处处都能扣人心弦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这首内容壮丽辉煌 , 风格雄伟奇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的琵琶曲里,于那刀枪林立的节奏中,我放佛听到哀怨的 “楚歌声”,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 , “陷大泽有追骑声”,“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而更多的却只能被淹没在垓下那场残酷的战争里,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么场景琵琶曲《十面埋伏》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 。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 , 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
项羽指挥二十八骑,来回冲阵 , 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 , 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 , 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 , 年31岁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1、刘邦
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
2、项羽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 ,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 。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 。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 。
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 , 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琵琶《十面埋伏》听后感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 , 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
秦朝末年,刘邦项羽展开了雄霸天下的斗争 。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 , 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
- 十面埋伏歌词_十面埋伏里的歌词?
- 十送红军简谱_跪求唢呐《十送红军》曲谱
- 十送红军歌词_十送红军歌词全部的
- 十送红军合唱谱_凤凰传奇版的《十送红军》伴奏及简谱
- 十送红军 歌词_十送红军歌词全部的
- 十月围城经典台词_求电影《十月围城》里所有感人的台词,每一个人的...
- 十月围城电影_电影版的《十月围城》和电视剧版的有什么区别呢?
- 十日谈读后感_谁有《十日谈》的好词好句以及读后感
- 十年后的自己_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作文800字
- 十年吉他谱_急求!群星唱的《还有多少个十年》吉他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