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绵里藏针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还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常言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纵观历史上每位明君的身边无一例外都集中了一些忠臣名相;如果君王是舟,那么臣民就是水,只有君臣协力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万里江山安稳无虞,否则天下大乱,国将不国。
一位开明的君王就相当于善于赏识千里马的伯乐,忠臣名相们如千里马般有幸得到伯乐赏识后便感恩戴德,誓死追随,为明主效力,一生忠心不二。
宋朝就有这样一位幸得君王赏识的臣子,
他被称为比奸臣还 “奸”的权臣,这样的称谓来自于他对于小人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高明手段,
这位睿智善谋的臣子就是北宋名相——王曾。
名相#绵里藏针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还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文章插图
年少成名,连中三元
王曾原出生于一世族之家,后来因为唐末天下动乱,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割据势力均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年幼的王曾跟随家人出逃避难,王曾的童年是动荡流离的。
历经多年背井离乡的逃亡之苦后,王氏一族终于在青州益都安定下来。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一家人刚过上和平日子没多久,就痛失父母双亲,此时年仅八岁的王曾成为了一个孤儿。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叔父王宗元可怜年幼的王曾无人照顾,便把王曾接到自己家中,将他视如己出。
名相#绵里藏针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还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文章插图
王曾在叔父的悉心抚养下慢慢长大成人,叔父见王曾自孩童时期便能吟诗作对,对诗书表现出超乎同龄人的兴趣,于是便料定这个孩子假以时日必定非同凡响。
叔父陪伴王曾成长和学习,还特地带王曾拜入名师门下;王曾也没有辜负叔父的期望,他十数年如一日地勤学苦读,想要日后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之时报答叔父多年的教养之恩。
随着日复一日地勤奋学习,少年王曾对于诗词歌赋一类可谓是信手拈来;慢慢地,王曾的才学之名传遍十里八乡,成为民众之间口口相传的饱读诗书的才学之士。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咸平五年,24岁的青年王曾得中殿试第一名,再加上他此前在发解试、省试中都是第一名,
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连中三元的栋梁之材
,发榜之日学习一经传出便轰动一时。
名相#绵里藏针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还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文章插图
诗文戏词中的状元郎往往鲜衣怒马,在万众瞩目之下荣归故里;而王曾不想如此声势浩大,回乡之时他只着一朴素衣衫,骑着驴从小门绕过迎接众人悠哉回家。
王曾这一刚正朴素、不骄不躁的优良品质从他少时一直到他为官作宰之时仍然不忘初心,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一直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一片丹心忠于江山社稷和广大人民。
入朝为官破谣言
由于王曾优异的成绩,皇帝特许他当时读书人中至高荣耀的金殿传胪;皇帝在奉天殿接见了王曾,王曾所作之赋被诸人盛赞为极尽辅佐之才,随即王曾便被授予将作监丞一职。
名相#绵里藏针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还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文章插图
王曾前期仕途一片康庄大道,大小事宜无不尽心竭力,深得地方百姓爱戴和皇帝信任。天禧元年,
屡屡晋升的王曾遭人嫉妒,被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
由京城被罢官出任地方官。
王曾被贬至地方后不久便得知当地谣言四起,
民间谣传夜深人静时有妖怪出没,形状好似帽子一般于空中盘旋,若有晚归的人便会被咬死
,传言导致民间人心惶惶,天色将晚百姓便匆匆回家,紧闭门户。
王曾身正不怕影子斜,他并不相信民间怪力乱神之说,猜测一定是心怀叵测的宵小之辈在惑乱人心。于是王曾便下令夜间大开官门的同时派兵加紧巡逻,但凡有胡言乱语、装神弄鬼者便速速缉拿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