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笔记_《呼兰河传》第二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第三章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 , 祖父就快七十了 。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 , 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 , 满身带着金粉 。
蜻蜓是金的 , 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 , 红的红,绿的绿 , 新鲜漂亮 。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 。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 。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 。果树于是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 , 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 , 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3页

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也是为着神鬼,而不是为着人的 。
这庙会的土名叫做“逛庙”,也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但其中以女子最多 。
女子们早晨起来,吃了早饭,就开始梳洗打扮 。打扮好了,就约了东家姐姐,西家妹妹的去逛庙去了 。竟有一起来就先梳洗打扮的,打扮好了,才吃饭 , 一吃了饭就走了 。总之一到逛庙这天,各不后人,到不了半晌午 , 就车水马龙,拥挤得气息不通了 。
挤丢了孩子的站在那儿喊,找不到妈的孩子在人群里边哭,三岁的,五岁的 , 还有两岁的刚刚会走,竟也被挤丢了 。
所以每年庙会上必得有几个警察在收这些孩子 。收了站在庙台上,等着他的家人来领 。偏偏这些孩子都很胆?。?张着嘴大哭 , 哭得实在可怜 , 满头满脸是汗 。有的十二三岁了,也被丢了,问他家住在哪里?他竟说不出所以然来,东指指 , 西划划,说是他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沟,那河沟里边出虾米 , 就叫做“虾沟子”,也许他家那地名就叫“虾沟子” , 听了使人莫名其妙 。
再问他这虾沟子离城多远,他便说:骑马要一顿饭的工夫可到 , 坐车要三顿饭的工夫可到 。究竟离城多远,他没有说 。问他姓什么,他说他祖父叫史二,他父亲叫史成 。。。这样你就再也不敢问他了 。要问他吃饭没有?他就说:“睡觉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任他去吧 。于是却连大带小的一齐站在庙门口 , 他们哭的哭,叫的叫 。好像小兽似的,警察在看守他们 。
娘娘庙是在北大街上,老爷庙和娘娘庙离不了好远 。那些烧香的人 , 虽然说是求子求孙,是先该向娘娘来烧香的,但是人们都以为阴间也是一样的重男轻女 , 所以不敢倒反天干 。所以都是先到老爷庙去,打过钟,磕过头,好像跪到那里报个到似的,而后才上娘娘庙去 。
老爷庙有大泥像十多尊 , 不知道哪个是老爷,都是威风凛凛,气概盖世的样子 。有的泥像的手指尖都被攀了去 , 举着没有手指的手在那里站着,有的眼睛被挖了 , 像是个瞎子似的 。有的泥像的脚趾是被写了一大堆的字,那字不太高雅,不怎么合乎神的身份 。似乎是说泥像也该娶个老婆,不然他看了和尚去找小尼姑,他是要忌妒的 。这字现在没有了,传说是这样 。
为了这个,县官下了手令,不到初一十五,一律的把庙门锁起来,不准闲人进去 。
当地的县官是很讲仁义道德的 。传说他第五个姨太太,就是从尼姑庵接来的 。所以他始终相信尼姑绝不会找和尚 。自古就把尼姑列在和尚一起,其实是世人不查,人云亦云 。好比县官的第五房姨太太,就是个尼姑 。难道她也被和尚找过了吗?这是不可能的 。
所以下令一律的把庙门关了 。
娘娘庙里比较清静,泥像也有一些个,以女子为多,多半都没有横眉竖眼,近乎普通人,使人走进了大殿不必害怕 。不用说是娘娘了,那自然是很好的温顺的女性 。就说女鬼吧,也都不怎样恶,至多也不过披头散发的就完了,也决没有像老爷庙里那般泥像似的,眼睛冒了火,或像老虎似的张着嘴 。
不但孩子进了老爷庙有的吓得大哭,就连壮年的男人进去也要肃然起敬 , 好像说虽然他在壮年,那泥像若走过来和他打打,他也决打不过那泥像的 。
所以在老爷庙上磕头的人 , 心里比较虔诚,因为那泥像 , 身子高,力气大 。
到了娘娘庙,虽然也磕头,但就总觉得那娘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
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 , 似乎对女人很尊敬 。他把男人塑得很凶猛,似乎男性很不好 。其实不对的,世界上的男人 , 无论多凶猛,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 。就说西洋人吧,虽然与中国人的眼睛不同,但也不过是蓝瓦瓦地有点类似猫头的眼睛而已,居然间冒了火的也没有 。眼睛会冒火的民族,目前的世界还未发现 。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他塑成那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 。就是磕完了头站起来再看着 , 也绝不会后悔,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白白磕了 。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 , 那就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 , 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 。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 , 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
比方女子去拜过了娘娘庙,也不过向娘娘讨子讨孙 。讨完了就出来了,其余的并没有什么尊敬的意思 。觉得子孙娘娘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女子而已 , 只是她的孩子多了一些 。
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
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 。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 , 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 。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 。甚或是招打的原由 。
两个庙都拜过了的人,就出来了,拥挤在街上 。街上卖什么玩具的都有,多半玩具都是适于几岁的小孩子玩的 。泥做的泥公鸡,鸡尾巴上插着两根红鸡毛 , 一点也不像 , 可是使人看去,就比活的更好看 。家里有小孩子的不能不买 。何况拿在嘴上一吹又会呜呜地响 。买了泥公鸡,又看见了小泥人,小泥人的背上也有一个洞,这洞里边插着一根芦苇,一吹就响 。那声音好像是诉冤似的,不太好听,但是孩子们都喜欢 , 做母亲的也一定要买 。其余的如卖哨子的,卖小笛子的,卖线蝴蝶的,卖不倒翁的,其中尤以不倒翁最著名,也最上讲究,家家都买,有钱的买大的 , 没有钱的,买个小的 。大的有一尺多高,二尺来高 。小的有小得像个鸭蛋似的 。无论大小 , 都非常灵活,按倒了就起来,起得很快,是随手就起来的 。买不倒翁要当场试验 , 间或有生手的工匠所做出来的不倒翁 , 因屁股太大了,他不愿意倒下,也有的倒下了他就不起来 。所以买不倒翁的人就把手伸出去 , 一律把他们按倒,看哪个先站起来就买哪个,当那一倒一起的时候真是可笑,摊子旁边围了些孩子,专在那里笑 。不倒翁长得很好看,又白又胖 。并不是老翁的样子 , 也不过他的名字叫不倒翁就是了 。其实他是一个胖孩子 。做得讲究一点的,头顶上还贴了一簇毛算是头发 。有头发的比没有头发的要贵二百钱 。有的孩子买的时候力争要戴头发的 , 做母亲的舍不得那二百钱,就说到家给他剪点狗毛贴 。孩子非要戴毛的不可,选了一个戴毛的抱在怀里不放 。没有法只得买了 。这孩子抱着欢喜了一路,等到家一看,那簇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飞了 。于是孩子大哭 。虽然母亲已经给剪了簇狗毛贴上了,但那孩子就总觉得这狗毛不是真的,不如原来的好看 。也许那原来也贴的是狗毛,或许还不如现在的这个好看 。
但那孩子就总不开心,忧愁了一个下半天 。
庙会到下半天就散了 。虽然庙会是散了,可是庙门还开着 , 烧香的人,拜佛的人继续的还有 。有些没有儿子的妇女 , 仍旧在娘娘庙上捉弄着娘娘 。
给子孙娘娘的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的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带一副眼镜 , 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了一个 。据说这样做,来年就都会生儿子的 。
娘娘庙的门口 , 卖带子的特别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 , 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 。
若是未出嫁的女儿 , 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将称为大家的笑柄了 。
庙会一过,家家户户就都有一个不倒翁,离城远至十八里路,也都买了一个回去 。回到家里,摆在迎门的向口,使别人一过眼就看见了,他家的确有一个不倒翁 。不差,这证明逛庙会的时节他家并没有落伍,的确是去逛过了 。
歌谣上说:“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的俏,回来买个搬不倒 。”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 , 并非为人而做的 。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他顶着个灯去脱生 。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 。
只是跳秧歌 , 是为活人而不是为鬼预备的 。跳秧歌是在正月十五,正是农闲的时候,趁着新年而化起装来,男人装女人,装得滑稽可笑 。
狮子,龙灯 , 旱船 。。。等等,似乎也跟祭鬼似的,花样复杂,一时说不清楚 。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200字《呼兰河传》讲述了一个生命本身的故事,它构成了人类生存方式以及人类集体性的大记忆的历史的一个缩影 。作者现实生活的孤寂凄苦再度给《呼兰河传》中的人物以诗化旳美 , 平静的描述了呼兰河小城的成人童话世界 。
我从这本《呼兰河传》中,可以体会到:儿童的视野是单纯与天真的 , 《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作者,在经历了许多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 , 并利用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着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 。作者把无意识记忆中的串串童年生活符号像串红辣椒一样地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书写着她温暖的回忆,慰藉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
作者把胡家媳妇:聪明能干、温和,有二伯:忠实勤恳 , 冯歪嘴子:能干聪明、爱妻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我喜欢这本《呼兰河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呼兰河传第一章读书笔记书名:呼兰河传
好词:
严冬封锁冰溜跌倒喝彩热闹花样号令威严圆滚滚灰秃秃黑糊糊
油亮亮白亮亮稀奇古怪寥寥无几高低不平长袍短褂毫无担负狼哭鬼叫
通行无阻光天化日
好句:
可是过不了一会 , 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
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象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
好段: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 , 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 。被冻在地上了 。
心得: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泥潭这件事,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 , 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 。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 , 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 , 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字《呼兰河传》不像《城南旧事》,虽然同样是写小城里的故事,可《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像是一朵含苞怒放的花,紧紧的让人读得轻快自然;但《呼兰河传》不同,它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又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是一片美文 , 文章中,极有艺术感的文字令人心动不已;《呼兰河传》也是一篇寂寞的小说!当时的萧红,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 。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觉中 , 又看到了另一个萧红 。小城的三月风景如画 。瞧, “三月的原野绿了 , 像地衣那样绿,透在这里、那里”,好一个“这里、那里”,连一片草地都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
《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300字《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一天买了本《呼兰河传》 , 到家就读了起来 。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么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 , 随手就丢到一旁了 。当我重新翻开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 ,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 。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 , 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 , 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 。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 , 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 , 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因为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龄 , 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 , 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 。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 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子 。不久她的婆婆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可以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尽了各种迷信办法:请“云游真人”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最终 , 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 。从作者——一个四五岁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 。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 。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写得妙趣横生 , 意兴盎然 。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 。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 , 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 , 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
······································
说行天下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呼兰河传》让我觉得的 , 是一种冬天的感觉,一切都是萧瑟的,正如作者反复用到的词:“荒凉” 。
完全是平易的语句与语调 , 好像都是不经意的 。但是有一种东西扎人心肺 。那就是呼兰城里人们的合理却又荒谬的生活逻辑,人是没有价值的 。人不如老母猪,不如小鸡仔,甚至不如一块豆腐 。令我震颤的是这种逻辑的“合理性”:人又不像猪,打两下又不会掉斤两,因而动物是要好生伺候的,而人可以随意地打;打碎了一枚鸡蛋,一枚鸡蛋可以换三块豆腐,因而就等于踩碎了三块豆腐,三块豆腐值好多钱呢,因而一定是要好好地打一顿教训教训的 。这种生活的逻辑你无法用哲学的人的主体性来反驳,对他们来说,那有什么用 , 能赔我猪肉来?能换我豆腐来?因为生活的逻辑,就是金钱的逻辑 。也正因为如此,更为令我恐怖的事情是:这种状况在似乎启蒙了的今天并未消失掉,甚至并不曾减弱 。今天的人们依然用这种逻辑来生活,并且他们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看着院子里满地爬着的脏兮兮的顽童们,看着母亲们追打着因为将一口饭掉在地上的孩子,看着小街上一群一群的大妈大爷们毫不避讳地谈着张家长李家短……我不禁疑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究竟进步在哪里呢?我们与那呼兰城中的平民百姓们究竟有多少不同呢?“人是目的”,这句话在生活面前是不是永远苍白无力呢?浑浑噩噩地生 , 浑浑噩噩地死,这种状况要如何才能改变呢?
尽管作者似乎一直尝试用孩童眼光的天真给整个作品涂上一层别样的色彩 , 但是仍然无法掩盖掉那令人心痛的悲哀 。在我想来,萧红彼时的写作,当是含着泪的 。
《呼兰河传》第二章读书笔记【呼兰河传读书笔记_《呼兰河传》第二章读书笔记】暑假假里 , 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是作家萧红阿姨在生命末期于香港完成的小说 。小说在童年会议中描写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琐碎小事中描绘出了沉默的民国灵魂 。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加一个尾声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传》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出了生活在呼兰河传这小城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大多以介绍东北小城为主 。或许,也只有这么多琐碎的小事才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呼兰河的风貌——泥泞的道路、积水的坑,真不知闷死了多少家畜;疯了的王寡妇被看为不幸者,而在呼兰河这小城中的所有不幸者都被看做是叫花子;染缸房、豆腐坊和纸坊里死去的一条条生命,这些新闻似乎也被呼兰河的死气沉沉渐渐“埋没”;扎彩铺里最漂亮的阴宅和人们面对生死时冷漠、麻木的态度 。这些内容,我记忆犹新,就像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