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小学生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小学生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小学生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小学生

文章插图
1、中秋节的历史与由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周礼》,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
而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则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且中秋赏月风俗在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 并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等神话故事结合 , 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
2、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在《归藏》 。西汉《淮南子》中说,嫦娥偷吃了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 , 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
吴刚折桂
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被罚去砍伐月中的桂树 。然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 , 而顾、菟在腹?” 。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
玉兔传为被嫦娥带上月宫的凡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时捣制长生不老药 。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的统治阶级十分残酷,人民群众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起义 , 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起义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 很快起义成功了 。
事后,朱元璋将当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日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的越来越精细 , 品种也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
3、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赏 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每逢中秋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 。
此外 , 我国很多地方还有祭月、拜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
吃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 , 中秋月饼香又甜” 。人们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
赏 桂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 , 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
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广东地区将花灯挂于高处,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
观 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 , 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
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提到:“定知玉兔十分圆 , 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
烧 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 , 照耀如昼 。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 , 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
4、中秋节诗词欣赏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 , 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 , 玉殿琼楼 。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 , 云何渐渐如钩?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 ,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小学生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小学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